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进入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民航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我国民航要实现从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必须全面实施人才强业战略,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加强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逐步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人力资源总量和质量与民航事业发展相适应,为实现民航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2.
我国要实现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就必然要顺应自由化的潮流,融入航空运输自由化的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民航要想既能把握机遇又能应对挑战,在激烈的竞争中发展自己,就必须实施正确的人才战略,把吸引人才摆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3.
<正>创新是中国民航持续向前发展、实施民航强国战略的不竭动力。本文将从努力打造"绿色生态机场"的角度对建设创新型民航提出建议。机场作为民航系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同时也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在"创新型民航"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民航"十二五"期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相似文献   

4.
年初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长李家祥同志作了“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2月11日,民航局公布《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李局长讲话和《建设民航强国的战略构想》为我们勾画了未来20年民航发展的奋斗目标,意义深远,催人奋进。建设民航强国是系统工程,需要统一全行业的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5.
进入新世纪,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本世纪头二十年,也是民航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为此民航总局制定了人才强业战略。这是呼应民航强国目标,破解制约瓶颈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6.
建设民航强国是中国民航人多年的梦想。2010年,民航局局长李家祥以一席《中国民航人要为建设民航强国而努力奋斗》的讲话开启了全行业全面实施民航强国战略的大门。中国民航人从此将在这一战略引领下,走出一条开拓创新、艰苦卓绝的奋斗之路。在"十一五"和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民航局党组带领全国民航干部职工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建设民航强国战略为指引,实现中国民航运输生产新突破,中国成为全球增长速度最快、最重要的民航市场之一。未来十年是中国民航实现由"大国"迈向"强国"的黄金机遇期,同时所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挑战更加艰巨。全球气候变化议题已  相似文献   

8.
民航企业文化是伴随着民航企业的创业、生存和发展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和一劳永逸。中国民航在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同时也孕育了有中国民航特色的行业文化。然而,现在毕竟是21世纪,科技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先进文化因子的大量涌现、天空的逐步开放和航空运输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企业新的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民航改革的不断深入等新情况、新问题,不但都要求民航企业要进行文化资源的整合、提炼和创新,而且要求在企业管理中要充分发挥文化因素的作用,用先进文化促进民航生产力的发展。就当前而言,创新民航企业…  相似文献   

9.
刘伟勋 《国际航空》2001,(11):41-42
50年来,中国民航学院共为民航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各类人才3万余名,在民航工作的毕业生占全行业职工总数的1/6,占民航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的1/2,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培养的摇篮”。面对未来民航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他们正在探索新的办学模式,培养出更多行业急需的系统人才  相似文献   

10.
《航空港》2004,(1)
中国民用航空总局局长杨元元在1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中国民航改革与发展情况时表示,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努力促进中国民航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实现中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历史性跨越。  相似文献   

11.
适度垄断 分层竞争——中国航空运输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的90年代,民航票价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动后,中国民航的票价改革,成为了公众关心的焦点之一。许多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都对民航的票价体制改革提出了不少有建设性的意见。有的意见认为,航空运输是属于竞争性行业,因此民航票价应当以市场为导向,真实地反映航空公司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有意见认为,民航运输是属于“自然垄断”行业,规模经济是该行业的重要特征,如果采取自由竞争的方式,航空票价在开始阶段会朝着有利于消费者的方向走,但在新的竞争者的进入初期,不具有规模经济,必然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必须对航空运输业进行管制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运行。上述两种对民航票价的改革意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民航产业政策的两种倾向,垄断和竞争。 由此,我们不禁要问,今后民航运输业在产业战略选择上,是采取垄断措施还是竞争策略?这就是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写作宗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航学院办学指导思想1、学院定位:中国民航学院是民航总局直属的一所普通高等院校,是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重要基地,是民航科学技术研究的基地之一。2、发展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用航空学院(CAIC、简称民航学院)毗连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直属中国民用航空总局,是一所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民用航空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自1956年建校以来,学院为民航事业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培养各类人才2万多人,在民航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占全行业职工总人数的1/7,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占1/2。在民航总局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学院现已成为民航培养地面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山是民航科研的重要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学院占地面积86万平万米,建筑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其中教…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民航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也不断得到提高。但应该看到,我国民航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与发达国家的民航信息化发展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在民航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人才无疑是其中的关键因素,而且民航信息化人才队伍是推进民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民航"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加强民航信息化人才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因此,加快实施信息化人才培养战略工程,对于打破民航信息化建设"瓶颈"状态,早日实现全行业的信息化,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5.
AnAnalysisoftheCodeShareEffectsonChineseAirTransportMarket代码共享是国际航空业的一次战略革命,代码共享风云已波及中国民航市场。本文将从巾场机制、巾场需求、民航企业产品、中国民航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关系等多方面探讨代码共享对中国民航市场的影响。一、代码共享的影响1.积极影响(1)代码共享的引入将加速中同民航市场的培育成长。代码共享的引入将健全民航市场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法制法规。代码共事既为中国民航企业打入「由际巾场提供了机会,k为外航进入中因航空巾场提供了契机,竞争将会空前激烈。民航市场将由以…  相似文献   

16.
王海 《民航管理》2022,(9):89-92
<正>中国民航教育培训在线(以下简称“民航教育在线”)是由中国民用航空局主办、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中共民航局党校、中国民航安全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承办的行业在线教育平台。2016年1月18日民航教育在线平台建设项目获得民航局批准立项。民航教育在线的总体目标是“立足民航、面向基层、服务边远、覆盖全行业”,通过实施“互联网+”战略,  相似文献   

17.
加强民航实验实训体系建设,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引言快速发展的民航业对机务维修等民航特殊专业工程技术人才具有迫切而广泛的需求。根据中国民航"十一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将是中国民航的高速发展期,到2010年末,民航全行业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44万人,需增加飞机维修人员25万人。  相似文献   

18.
<正>《“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中国民航将实现六大发展目标,包括:航空安全水平再上新台阶,综合保障能力实现新提升,航空服务能力达到新水平,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绿色民航建设呈现新局面,行业治理能力取得新成效。与六大发展目标相对应,“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还将着力构建民航安全、基础设施、航空服务、绿色发展、战略支撑和现代化民航治理这六大体系。同时,围绕行业发展的堵点、痛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航立法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迎来60岁华诞,而成立于1949年11月的中国民航也已经走过60个春秋。在这60年中,新中国民航伴随着祖国的发展而起飞,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纵观中国民航的发展历程,民航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保障、法制的健全。民航发展壮大的60年,也是中国民航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的60年。中国民航法规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为民航行业的安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民航处在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需要大批有知识、有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精、尖的民航机务高技能人才队伍对我国民航业乃至国际民航业的飞行安全和科学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民航强国战略要求加强民航院校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大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