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第九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15年11月9至13日在中国厦门市召开.本届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NSMSA),厦门大学材料学院,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物理研究所与中国空间科学学会联合主办.全国微重力科学大会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专业委员会自1993年开始,每隔两  相似文献   

2.
《空间科学学报》2007,27(6):511-511
第六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2007年8月22—25日在浙江温州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国家微重力实验室联合主办.来自包括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中国航天集团第五研究院和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等航天科技研发部门以及高等院校等29个单位的85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3.
《空间科学学报》2008,28(3):221
第七届中-日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7th China-Japan Workshop on Microgravity Sciences)将于2008年10月26至30日在中国杭州(浙江省)举行.会议是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NSMSA)、日本微重力应用协会(JASMA)及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浙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专业委员会和日本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日微重力科学讨论会于2002年9月3至6日在甘肃省敦煌市举行.中方和日方各有40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上双方各有3篇邀请报告,两个分会场的报告共64篇(双方各32篇).其中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研究方面的报告24篇,微重力材料科学和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报告23篇,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报告10篇,实验技术和设备研究报告6篇,微重力科学培训和技术方面1篇.除了报告近年来中日双方在微重力科学领域取得的新研究结果之外,中方报告了今年3月末4月初在“神舟3号”飞船上所进行的微重力科学实验的一些初步结果.日方报告了准备2005年升空的国际空间站日本  相似文献   

5.
第四届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于1999年9月21-24日在福建省厦门市举行.会议由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微重力实验室、攀登95预-34项目专家委员会、中国科技开发院(厦门)主办.会上宣读与交流论文100篇.主要内容包括:微重力环境下基础物理研究,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和物理化学,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物科学与技术,微重力实验及诊断技术等.充分展示了我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会议促进了微重力科学界不同领域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讨论.除老一辈的科技工作者外,本次会议的一…  相似文献   

6.
空间站微重力流体实验设备需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国际空间站和中国科学实验卫星及载人飞行器上开展的微重力流体实验情况进行论述和分析,重点分析了国际空间站(ISS)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设备情况.根据中国空间微重力流体物理科学发展需求,结合国际空间站微重力流体科学实验对设备的需求,提出了未来在中国空间站开展微重力流体实验时空间实验设备需要重点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美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吴国兴(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21世纪美国载人航天发展战略由美国航宇局空间飞行办公室和生命科学、微重力科学与应用办公室联合制定。该发展战略明确了美国在21世纪载人航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内容。该发展战略于1996年1月公布...  相似文献   

8.
《空间科学学报》2020,(1):125-125
2019年12月7-8日,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青年委员会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共同承办的首届微重力科学青年论坛在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举行.中国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领域12家科研院所、高校及产业部门的青年学者和学生20余人参加会议.开幕式由微重力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海副教授主持.魏进家教授首先致辞,欢迎各位专家和青年学者参会,强调了发展微重力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意义,他殷切期望青年学者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和文化沟通,推进区域开放发展.赵建福研究员在发言中强调了微重力科学与应用研究的特点,希望充分利用微重力青年论坛这个平台,加强合作,增进友谊,推动微重力科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 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屠善澄为团长,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胡文瑞、物理研究所陈熙琛、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鲁子贤、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范剑峰和我国驻美使馆程永曾等同志组成的微重力代表团于今年6月20日至7月8日,先后访问了美国航天局(NASA)总部、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路易斯研究中心、马歇尔空间飞行中心、约翰逊空间飞行中心,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私人空间工业公司以  相似文献   

10.
正第12届亚洲微重力科学会议(12th Asian Microgravity Symposium,AMS 2018)将于2018年11月12-16日在中国珠海举行,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NSMSA/CSSR)与空间生命科学专业委员会(NSSLS/CSSR)以及日本微重力应用学会(JASMA)、日本空间生物科学学会(JSBSS)、韩国微重力学会(KMS)等联合主办,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11.
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微重力科学主要研究微重力环境中物质运动的规律,以及不同重力环境中重力对物质运动的影响.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80年代中后期,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初具规模,在一些重要方向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本文回顾了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的早期历程,评述了近年来中国微重力科学研究进展,特别是利用实践十号科学实验...  相似文献   

12.
<正>第10届全国微重力科学学术会议将于2017年8月18—22日在宁夏银川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空间科学学会微重力科学与应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微重力重点实验室、宁夏大学宁夏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太空应用重点实验室联合主办.这次会议旨在交流近年来中国在微重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利用空间站资源,提出了遥科学的概念。利用空间站的微重力环境所做的各种科学实验,需要空地间交互地进行通信,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CCSDS)为这种通信键路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着重讨论了遥科学对通信链路的要求,适于遥科学实验的空间数据系统模型以及天基、地基通信系统框图。  相似文献   

14.
由国家科委新技术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局联合发起的中国首届微重力科学与空时试验学术讨论会于今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四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和航天工业部的20多个研究所,以及国防科工委航天医学  相似文献   

15.
欧洲空间局两项材料领域课题MICAST和CETSOL均涉及微重力科学相关研究.通过等轴晶柱状晶转变(CET)分析了微重力环境对材料凝固过程的影响;介绍了一项在地面施加行波电磁场的标准(Benchmark)凝固实验,其温度场演化及微观凝固组织和浓度偏析均展示了磁控受迫对流对金属材料凝固过程的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16.
航天简讯     
美参议院拨款委员会批准航宇局1995财年预算美国参议院拨款委员会已批准美国航宇局的1995财年预算草案。参议院拨款委员会负责监督住房、环境和科研工作以及美国航宇局。该委员会已确认美国航宇局1995财年的经费为144.4亿美元。列人美国航宇局1995财年预算的重要项目及其经费如下:(1)从空间科学研究经费中拨出1000万美元,用于哈勃空间望远镜运作和数据分析。(2)给生命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经费追加1000万美元,这些项目由美国航宇局和国家卫生研究所合作承担。(3)用于监测环境的地球观测系统的经费为7…  相似文献   

17.
<正> 1991年7月1日至6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市风景旖旎的避暑胜地、地中海上的Capri岛召开了第7届“哥伦布计划”讨论会,出席讨论会的各国代表共283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一名空间技术专家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一名微重力科学家受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的派遣出席了这次会议。“哥伦布计划”讨论会自1985年以来,每年举行一次,轮流由意大利和德国(统一前为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大鼠尾吊模型进行改进,研制出一种新型可调节体位的大鼠后肢去负荷悬吊装置,研究模拟微重力效应下体液分布变化对大鼠骨代谢的影响.将36只SD大鼠均分为对照组(CON)、头低位后肢去负荷组(HDT)、水平位后肢去负荷组(HH)和头高位后肢去负荷组(HUT)4组,实验21天后,利用DXA检测大鼠的骨密度(BMD).模拟微重力效应下的三组大鼠后肢均发生严重骨丢失,其中HH和HUT组后肢BMD显著大于HDT组.实验结果表明,体液分布变化可能在模拟微重力效应导致的骨丢失中起到重要作用,新型大鼠后肢去负荷悬吊装置能够调节大鼠体位(体液)进行模拟微重力效应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根据实践十号(SJ-10)科学卫星导线特性箱有效载荷的地面低压模拟实验,通过搭建低压微重力模拟实验台,研究了典型低压弱浮力(3kPa)环境下不同绝缘层种类、厚度和过载电流对导线绝缘层着火先期特性的影响.实验获得了导线绝缘层着火先期的温升特性和烟气析出特性,并根据对比常压(1atm)下绝缘层着火先期特性的结果,初步预测了微重力条件下卫星在轨飞行绝缘层的着火先期特性,低压实验结果为SJ-10卫星空间实验工况优选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2016年4月6日1时38分,中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简称"实践十号卫星")按照预定窗口时间,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准时发射升空。卫星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践十号卫星于2012年12月31日正式立项,是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首批科学实验卫星中唯一的返回式卫星,主要科学目标是利用太空中微重力等特殊环境,开展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