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测量脉动压力用压阻式压力传感器,通过有限元应力分析求得灵敏度高、线性又好的双岛硅膜片结构;采用双面对准光刻工艺,各向异性腐蚀微机械加工制硅膜片等新技术。最后给出了脉动压力传感器的动、静态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梁理论和薄板理论分别建立了平板锥形焊接膜盒的理论计算模型,推导了膜片焊菇处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在轴向外载和压力下的计算公式。为评估理论计算公式的准确性,基于ABAQUS的围线积分方法计算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结果表明薄板模型的应力强度因子计算结果与有限元解吻合更好,误差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3.
从分析压力传感器的平面膜片结构在变温场中存在的失稳现象入手,突破常规设计方法,采用新颖的球壳状膜片结构,克服了失稳现象,结合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技术措施,实现了瞬变温度流场速变压力的实时精确测量。  相似文献   

4.
内环向加筋圆柱形金属膜片变形数值仿真与失效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贮箱金属膜片特性的研究现状,结合内环向加筋金属膜片的地面排放试验,利用弹塑性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膜片的变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试验对比表明,数值模拟能比较准确的反应膜片变形的过程,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膜片的变形规律及变形机理,发现加筋结构处翻转时产生的失稳是膜片失效的主要原因,为改进膜片的设计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自由活塞激波风洞中,主膜片非理想打开行为可能对活塞运动和激波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基于膜片的剪切-应变模型和活塞动力学模型,得到了膜片打开-活塞运动的耦合方程组,完成了膜片动态打开过程对活塞运动和常压力驱动时间影响的刻画。研究显示:由于活塞前脸压力和活塞速度之间存在博弈,膜片打开行为的差异性对活塞末端速度影响不大,活塞在压缩管末端可以实现"软着陆"。此结论得到试验证实。试验结果还显示:主膜片非理想打开行为对激波形成的影响较大,但是随着激波的传播,这种影响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6.
由四个弹性梁和一个刚性中心膜构成的梁-膜结构,具有平面应力集中效应,与一般的结构相比,这种膜片在受到微压时即产生较大的应力集中,使传感器在测量微压时有较高的灵敏度,它的特别的结构能解决一般结构膜片在很薄时由膜应力和弯曲应力产生的严重的非线性.介绍的这种双面腐蚀形成的梁-膜结构的硅压阻式微压传感器的设计就是采用这种应力集中原理,芯片结构的力学特性分析及样件测试结果表明,这种结构的微压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非线性,成功地实现了对微小压力的测量.利用有限元仿真计算对用于100Pa压力测量的梁-膜结构硅压力传感器的结构参数进行优化,并对芯片版图设计、制作工艺技术和传感器的特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改进了Powell的直接优化方法,提出了有效的约束函数法,并用此法研究了膜片联轴器在强度刚度振动条件下,以重量轻,刚度最小为目标的优化设计计算,基于膜片的强度,刚度是在有限元分析基础上的,必须要很好地解决有限元前置处理(自动分单元、分载荷)和后置处理(绘等值线)。开发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膜片外形优化设计软件系统,简称ODFC系统。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新颖的光导纤维动态压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发送光纤束将光源的光传播到压力膜片,膜片内表面的反射光被接收光纤束收集并传播到光敏二极管。反射光强度与膜片的形状和膜片与光纤束端面之间的距离有关。在一定的压力围内,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压力成正比关系。 本文除介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外,还具体介绍了补偿传感器噪声和漂移的新方法。 最后,介绍传感器的动态性能及其在航空发动机压力测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φ0.3m高超声速低密度风洞测力试验模型尺寸小、天平载荷小、流场总温高,天平防热结构设计难,刚度要求和灵敏度要求矛盾突出,测力天平的研制难度大.采用数值仿真和风洞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应用于该情况下的内式天平在温度影响和结构设计方面进行了研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天平温度影响和结构应力分布做了详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风洞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实现天平结构优化设计及提高天平设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面,有限元分析设计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0.
重点研究了山地地形条件下不同山谷宽度时触地爆炸地冲击波传播规律,通过对中等坚硬岩石的计算得到以下看法:当山谷比例宽度较小时,应力波的传播规律与V形山谷相似,随着山谷宽度的加大,应力波的传播规律逐渐接近平地;当山谷宽度小于2/3平地触地爆弹坑直径时,弹坑深度和半径与V形山谷基本相同;当山谷宽度大于4/3平地触地爆弹坑直径时弹坑深度和半径与平地基本相同;对于比较小的山谷宽度,由于山体的阻挡,粒子速度几乎垂直向上,随着高度的增加,抛掷到高处的岩土碎片和灰尘将形成比平地触地爆时大得多的巨大蘑菇状尘柱,抛向很远的地方,这就是弹坑抛掷物的聚焦和管道效应。  相似文献   

11.
一种新运行方式脉冲燃烧风洞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一座喷管口径为600mm、利用氢与富氧空气混合燃烧产生高焓试验气流的脉冲风洞.风洞首次采用了活塞挤压为加热器供应燃料和路德维希管供应富氧空气的工作方式,实现了风洞试验过程中需多少燃料就供多少燃料,消除了采用路德维希管供燃料存在的弊端.自主研制的大通径快速阀取代了膜片,提高了设备运行效率.风洞在吸气式高超声速技术研究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2.
给出了叶盘结构振动应力数值预测方法。首先计算了协调叶盘结构在设计转速下、气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应力,然后根据错频方案,研究了叶盘振动特性,对其振动应力进行预测,并对不同错频方案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错频对振动应力的影响正比于其对振动位移(振幅)的影响,可以从系统最大位移的角度来评估叶盘转子失效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横向荷载作用下RC多T梁上部结构的受力性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实体退化壳单元理论,采用分层单元模拟了混凝土和构造钢筋,采用组合单元模拟了受力纵筋;并利用弥散裂缝模型、关联流动法则和Madrid强化准则等来描述了混凝土的材料非线性,推导了非线性薄壁壳单元的统一单元模式,研究了横向荷载作用下RC多T粱上部结构的裂缝发展和钢筋屈服等性能.结果表明,RC多T梁的主梁先于横隔板开裂,与偏载加载或中载加载的加载方式无关;横隔板开裂削弱整体横向联系,使主梁协同受力性能减弱,受载较大的主粱荷载横向分布系数略趋于不利变化;偏载加载至结构破坏时,部分主粱的纵向受力钢筋已进入塑性阶段,而中载加载至结构破坏时,所有主粱的纵向受力钢筋均进入塑性阶段.所得结论为多T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围绕水下平板壁面剪应力测量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测试研究工作,包括MEMS壁面剪应力传感器标定、平板模型设计、微弱信号测量系统开发、平板边界层参数估计与CFD仿真分析以及近壁面速度剖面LDV测量等。对于速度为0.2~0.7m/s的来流,基于MEMS传感器阵列对水下壁面剪应力进行了测量,同时使用LDV进行速度剖面测量,并通过对速度剖面的拟合求解出平均壁面剪应力值。通过比较可知,MEMS测量结果、LDV速度剖面法拟合结果和经验公式计算结果三者一致性较好,相互之间差别在5%以内。  相似文献   

15.
根据末修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截止阀的有限元仿真模型。通过ANSYS计算截止阀在工作过程中的内部气体流动特性,研究截止阀的应力分布和变形情况,并进行安全性分析,找出最危险的工作部位和系统的薄弱环节。仿真结果表明,当工作压力低于25MPa时,截止阀整体的安全性良好,可靠性较高,当工作压力超过30MPa时,截止阀的部分零部件处于危险工作状态,容易发生故障。  相似文献   

16.
复合材料层合板壳结构的面外应力对于层间分层的起始和扩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简要地给出了经典的非协调位移有限元列式,然后基于修正的H-R变分原理导出了单元面外应力变量与位移变量的关系。面外应力的有限元线性系统为面外应力边界条件的引入提供了方便。同时,通过该线性系统可直接获得节点上唯一且连续的面外应力结果。与非协调位移有限元的结果比较,本文的方法可明显地提高数值结果的精度,且计算效率及资源要求均优于非协调辛元法和非协调广义混合元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导弹舵机排气量超差故障的分析,找出故障原因是柱塞与堵头接触的环形面积太小,使堵头产生不具有可恢复性的形变而发生漏气现象。提出用更换堵头材料和改变柱塞阀座底座形状的方法来排除故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利用LDV测试技术,在小型水槽中对零压力梯度的光滑平板边界层进行了平均速度剖面测量。利用测得的速度数据进行从壁面到对数律层尾区全壁面律的拟合求解获得壁面摩擦速度和其他边界层流动参数。在实验测量之外还开展了平板绕流CFD仿真分析,并将实验结果、仿真计算结果和平板经验公式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LDV的全壁面律拟合求解平板表面边界层流动参数具有较高精度,结合仿真分析,可为利用平板开展水中MEMS壁面剪应力传感器标定提供理想的输入。  相似文献   

19.
功能梯度压电材料反平面断裂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维弹性理论和压电理论,导出了材料系统在横观各向同性平面内梯度分布的压电体的状态方程;进而对材料系数按指数函数规律分布的半无限大压电体中的反平面裂纹问题进行了求解;利用Fourier变换给出了半无限大压电体中位移、应力的形式解;并求得了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及电位移强度因子,分析了不同材料系数及几何因素对它们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