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ASA空间站办公室在一份文件中指出,美国的第一阶段空间站无论在大小、电能和重量等方面均将超过苏联的“和平”号空间站。按照计划,美国空间站的第一批硬件将在1994年3月发射入轨。美国计划中的空间站尽管在技术上优于苏联,但苏联的“和平”号核心舱早在1986年2月20日就已发射,而且接待了两批航天员(第一批1986年3月13日到达和平号,居留125天;第二批1987年2月7日到达“和平”号,于12月29日返回,历时326天,创空间居留世界新纪录)。据苏联官员称,同“和平”号对接的四个实验舱将在今后4年中每年发射一个。美国空间站(第一阶段)与“和平”号的比较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2.
[据1979年5月15日日本《宇宙时代》夏季刊报道] 1978年10月1日开始工作的日本宇宙开发事业团“陆地卫星”地面接收站,从1979年1月29日起进入了试用阶段。自试用日起,以六个月时间作为第一阶段,随后将正式投入使用。在1月29日10时02分15秒至10时10分04秒之间的7分49秒中,  相似文献   

3.
2004年12月15日,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与尼日利亚宇航局签订了<尼日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合同>.2007年5月14日0时0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细雨中起飞.将尼日利亚一号通信卫星成功送人太空.这意味着我国首次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雩的突破.  相似文献   

4.
编者按:1983年4月4日,世界上第一颗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升空,开创了中继卫星时代.25年后,中国也迎来了自己的中继卫星时代.4月25日发射成功的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将在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中首次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致使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日本帝国主义就是其中之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1900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东北,1932年1月28日入侵上海,1937年7月7日发动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妄图将中国变成日本的殖民地,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抵御外辱,  相似文献   

6.
《太空探索》2011,(8):52-55
"1960年8月19日的壮举,证明了苏联人民在"奔向太空"的竞赛中从一开始就占据了领先优势"1960年,《解放报》(法国)1960年8月19日11点44分07秒,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了"东方"号运载火箭,将重量为4,600千克的"第二艘卫星式飞船"送入轨道,在舱内的弹射容器内有两只狗狗,它们的名字分别叫做  相似文献   

7.
2002年,看似简单的万有引力将使月球及各行星表演各种复杂的“舞蹈”。人造装置也将上演真空包装的“圆舞曲”。1月演出将从2002年到来的第一刻起拉开序幕,届时木星到了一年中最亮的时刻。上半月,肉眼难得见到的水星将成为夜晚耀眼地悬挂在天边的惟一“明星”。14日,一轮新月将挂在水星下,为天空增加一道亮光。2月一组宇航员计划拜访哈勃天文望远镜,对它进行维修并安装升级工具,加强这个观测站的光学仪器功能。20日,月球将迅速移动到与土星最近的地方,22日移至木星附近。4月/5月安静了一个月之后,夜幕降临时分…  相似文献   

8.
[据法国《航空与宇宙》周刊1978年12月16日报道]1978年12月11日,在巴黎举行的题为“法国和欧洲面临卫星挑战”的讨论会中,法国主管研究的国务秘书皮埃尔·埃格兰阐述了法国从事空间事业的三大力量,现将《航空与宇宙》周刊就其发言的主要部分译载如下:  相似文献   

9.
国太 《国际太空》2004,(11):18-19
2004年6月30日,阿尔卡特公司和Finmeccanica公司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合并各自的航天业务,并通过成立两家姊妹公司组成航天领域联盟,但仍将在此两家公司中各自经营其卫星工业和服务业务。  相似文献   

10.
据科学2家的研究,地球诞生已经46亿年了,人类的起源也可以追溯到300万年以前,而人类的现代文明只有几百年的时间。几百年与46亿年相比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假设地球刚刚只有1岁,也就是说将46亿年压缩为365天,那么我们来看看地球上在几月几日有哪些变化吧。1月1日零时,地球诞生;2月24日13时,地球上出现了原始的海洋;4月5日5时,海洋中出现了最原始的生命;9月18日20时,有细胞核的真核生物出现了;11月13日9时,海洋中出现藻类;11月21日8时,海洋中出现三叶虫;11月30日6时,身长2米…  相似文献   

11.
安德鲁飓风不仅将佛罗里达数以万计的房屋夷为平地,而且几乎葬送了美国航宇局一项重要计划:向火星发射探测器。因为毁灭性的飓风将大量沙尘带到了卡纳维拉尔角,堵塞了“火星观察者”探测器的管道。经过一番清理后,火星观察者探测器终于在9月25日格林尼治时间17时05分由大力神Ⅲ型火箭发射升空。这次发射被推迟了近两年。按计划,这个重2573克,耗资5.11亿美元的宇宙飞船在经过近一年的星际飞行后,将于1993年8月24日抵达火星,定点在一个高240英里的极地轨道。1993年12月16日起  相似文献   

12.
今年4月28日,瑞士“航空快报》刊登了世界空间人造飞行物体(简称空间体)一览表。从表中可以概括地了解到二十五年来的世界空间发射状况。表中的数字系北美防空空间司令部提供。统计截止日期为1981年3月29日。表中将世界各国发射的空间体分为二大类:一类是目前仍在绕地球的以及深空中飞行的有效载荷与分解了的碎片;  相似文献   

13.
1988年8月29日至10月6日在日内瓦国际电联总部召开了地球静止卫星轨道利用和规划的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简称WARC-ORB(88)。会上,制定了卫星固定业务在扩展频段上的分配规划及其实施程序,并研究讨论了其它有关事宜。规划将于1990年7月1日起生效,有效期至少20年。  相似文献   

14.
据美国1996年12月9日至15日的《空间新闻》报道,1996年是世界航天活动引人注目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既有一次次火箭发射的失败,又发现了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由于更多的国家参与了航天活动,这一年也是创各种航天记录最多的年份之一。现将过去一年中值得记载的航天大事回顾一下。美国(1)4月22日,泪克韦尔国际公司赢得了研制下一代GPS全球定位系统卫星的合同,由于美国政策发生变化,新一代GPS系统允许民用信号有更高的定位精度。(2)7月2日,NASA选中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制造X-33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验证飞行器。(3)7…  相似文献   

15.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2001年8月31日运交了第一批3架KC-130J空中加油机给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二批也已经在9月14日交货,总共2001年可以运交7架。美国海军陆战队目前已经订购了11架KC-130J,另外在2002年的预算中编列了采购4架或更多KC-130J的经费,将采用以一换一的方式逐渐淘汰现役和备役的79架KC-130F/R/T。  相似文献   

16.
日本宇宙开发委员会于1992年5月12日就空间站日本舱(JEM)应用基本方针问题同意了空间站部门会议报告书内容,今后将按照这一方针进行工作。现将该方针的背景、经纬、报告书概要、今后的计划安排等简述如下: 1.背景 (1)空间站计划于1987年9月在空间站合作协定上签字。1989年3月在空间站合作的备忘录上签字。同年6月经国会认可,参加日美欧加国际合作计划。 (2)在现有计划中,第一次发射空间站构件的时间是1995年底,发射JEM是在  相似文献   

17.
2日 1982年发射的西联星-4通信卫星停止工作,卫星设计寿命7年,实际工作了10年。 4日美国休斯飞机公司最近同阿尔法·利罗康姆公司签订了制造3颗通信卫星的合同,总金额达3亿美元左右。这3颗卫星将主要用于电话、电视、数据传输以及电话会议等。第一颗卫星计划在1994年5月发射,它主要为太平洋地区服务,其余两颗将在1994年晚些时候发射,分别为大西洋和印度洋地区服务。  相似文献   

18.
之浩 《国际太空》2013,(11):59-66
2013年8月4日,日本将世界首个会说话的机器人送上太空,以陪伴其他航天员,免得他们在寂寥的太空中感到孤独寂寞。这个机器人将成为日本航天员若田光一的"搭档"。若田光一于2013年11月开始其太空之旅,在2013年年底将接任"国际空间站"站长。  相似文献   

19.
航天简讯     
欧俄进行新的空间合作俄罗斯和欧空局的航天员于1995年8月17日,将再次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联合进行科学考察,考察的重点是失重状态下人体的生理变化。在联合科学考察中,俄罗斯提供和平号空间站的空间设施,而欧空局成员国提供资金和科研设备等,双方派航天员和科学家共同进行空间科学考察。欧俄首次空间合作是在1994年10月3日。第2次合作定于1995年8月17日,届时一名瑞士人和一名德国人将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分别逗留30天和130天。这次科研活动中有2/3的项目系生物医学。科学家们将考察人体在太空工作时的承受能…  相似文献   

20.
空间扫描     
《国际太空》2009,(3):36-36
天宫-1最早2010年升空 在2009年1月25日的春节联欢晚会上,由我国研发的天宫-1目标飞行器模型“亮相”,掀起了晚会的高潮。2009年1月26日上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有关权威人士向媒体透露:质量为8t的天宫-1目标飞行器类似于一个小型简易空间实验室,最早有望于2010年发射升空。在发射天宫-1之后的2年中,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8、9、10飞船,分别与天宫-1实现空间对接。届时,茫茫太空中将形成“中国版”空间实验室的雏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