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概述了俄罗斯3代版本表面粗糙度标准的内容和特点,以及这3代版本标准与我国同类标准的差异和内在联系,提出了工程图样中,中俄标准表面粗糙度参数数值转换的方案。  相似文献   

2.
引言 国家标准总局已于1983年2月22日批准发布了新的表面粗糙度标准,并规定自198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表面粗糙度旧称表面光洁度,为了不致与表面的光泽性,光亮洁净程度及反射能力等其它表面特性相混淆,同时也为了和国际上的叫法相一致,故现在统一叫表面粗糙度。 表面粗糙度标准是保证零件表面质量要求的一项重要基础标准,在各个行业中得到广泛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国外航空自润滑关节轴承标准,对标准的构成和主要的技术内容,包括尺寸、材料、粗糙度、表面处理、径向轴向静态承载能力、径向动态承载能力以及无载旋转启动力矩等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各标准之间存在的共同点和差异。  相似文献   

4.
引言 国家标准总局已于1983年2月22日批准发布了新的表面粗糙度标准,并规定自1985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表面粗糙度旧称表面光洁度,为了不致与  相似文献   

5.
利用激光图谱比较法,通过对外圆磨削表面粗糙度标准样块进行多次测量,以此统计数据建立数据库,再对外圆纵向磨削后的零件表面粗糙度进行非接触式在线测量,将此测量结果与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判定加工零件表面粗糙度的等级。  相似文献   

6.
新修订的《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已审定通过,报国家标准局审批。现结合标准的内容和特点,谈谈对表面祖糙度评定参数的测量。 新修订的《表面粗糙度》国家标准,包括如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一种表面粗糙度标定及测量的新方法。通过标定一组标准样块的核翼比,可以实现该标定范围内待检样块的粗糙度测量,该方法稳定可靠,试验装置简单,数据处理方便,为表面粗糙度的非接触测量提供了较好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为配合新国标《表面粗糙度》的宣贯工作,我们约请部“表面粗糙度宣贯工作组”的同志对表面粗糙度的发展概况、《表面粗糙度》三项新标准的特点和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检验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的介绍和论述,能对我部贯彻表面粗糙度新标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配合新国标《表面粗糙度》的宣贯工作,我们约请部“表面粗糙度宣贯工作组”的同志对表面粗糙度的发展概况、《表面粗糙度》三项新标准的特点和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对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检验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我们希望通过这几篇文章的介绍和论述,能对我部贯彻表面粗糙度新标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3 新标准内容介绍  GB/T13193《机械制图 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注法》等效采用ISO13021992《技术制图———表面特征的标注》,规定了零件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适用于机电产品图样及有关技术文件。其他图样和技术文件也可参照采用。3.1 表面粗糙度符号(1)图样上表示的零件表面粗糙度符号图样上表示的零件表面粗糙度符号见表1。表1 表面粗糙度符号  (2)符号小结1)表1中的符号可用于对工业制品表面粗糙度的表示,例如金属表面(黑色金属或有色金属)或非金属表面(木材、塑料、橡胶、陶瓷等)。表面粗糙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结冰表面液态水的受力分析,确定了水膜、水珠和细流特征粗糙度的大小及其之间的界限划分,发展和完善了结冰表面的粗糙度模型,开发了耦合该粗糙度模型的多步结冰计算程序;利用该程序计算结冰表面的粗糙度大小和分布特征,并对粗糙度影响下的流动和换热特性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发现,结冰表面的粗糙度在分布是不均匀的,且随着结冰温度的降低,局部粗糙度的最大值降低,但在整个结冰过程中,局部粗糙度的最大值表现出增加的趋势;粗糙度的存在增强了结冰表面的对流换热。  相似文献   

12.
基于微铣削刀具轨迹建立了考虑刀具偏心、最小切削厚度的塑性材料微铣削底面粗糙度的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粗糙度表面形貌呈锯齿状,刀具偏心会影响表面粗糙度的形貌周期和高度,并进行微铣削加工实验,对粗糙度预测模型进行了验证。采用回归统计方法,建立了脆性材料微铣削加工表面粗糙度预测模型,对加工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利用响应曲面法得到了各铣削用量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新旧标准表面结构标注规则的变化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方法简要介绍表面结构的表示法的新标准的适用范围;结果新标准影响粗糙度、波纹度和形状轮廓等相关标准;结论为读者正确理解和贯彻使用新标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单点金刚石车削单晶硅的表面质量,以表面粗糙度为优化目标,设计正交切削实验,过方差分析、响应曲面分析和极差分析研究主轴转速、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主轴转速对表面粗糙度影响显著,其贡献率最大,主轴转速越大,表面粗糙度值越小;建立表面粗糙度回归模型,主轴转速和进给速度的交互作用对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最大;获得最优切削参数组合,即主轴转速3 300 r/min,进给速度2 mm/min,切削深度5 µm。在此切削条件下,获得了表面粗糙度Ra 2.7 nm的高质量单晶硅元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其表面相对光滑,切屑呈带状,材料在延性域内去除。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表面粗糙度对水滴撞击飞溅特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不同粗糙度表面条件下开展了水滴撞击飞溅动力学实验。实验通过高速摄像机,观察记录了水滴撞击不同粗糙度表面时,飞溅子液滴的直径、反射角度与速度等信息,由此分析了表面粗糙度对水滴飞溅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撞击参数K范围,子液滴直径主要受粗糙度的影响,表面越粗糙,子液滴平均直径越大;粗糙度对子液滴法向和切向速度的影响呈现出相反的规律;子水滴无量纲角度与粗糙度St呈现正相关,尽管在St>0.1时,温度影响开始出现,但相比粗糙度仍然是小量。  相似文献   

16.
孙长安 《航空计测技术》1994,14(6):35-40,44
在这篇文章中概括了大量以前所做的利用光散射测量金属表面粗糙度的试验。也确定了几种测量不同表面粗糙度参数和函数的方法,同时也给出了每种方法的近似范围。利用直接标准,计算光清表面粗糙度,范围从0<α/λ<0.05,其中σ是粗糙度均方值,凡是光波长,在这种方法中散射的角分布与粗糙度的功率谱密度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表面目相关函数可以通过范围在0<α/λ<0.14之间的角分布付里叶变换计算出。在0<α/λ<0.3范围内,光线是可分辨和测量的,对于这种情况给出了镜面反射的方法。对于这些方法和较粗糙的表面,发散宽度的均…  相似文献   

17.
通过SN比试验设计法,就各因素对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规律加以分析,并寻求能够获得最小表面粗糙度的最佳加工条件,同时提出预测表面粗糙度的方法,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测试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先进的TalyScan150型表面粗糙度测试仪,采用不同测试手段和不同测试参数对复合材料切削试样表面进行测量、计算,得出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通过比较分析,得到了适用于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测试的手段及参数,建立了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测试方法,该方法为全面评价复合材料表面质量提供了测试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针对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测量与评定是国内外急待解决的问题,采用Talyscan150表面粗糙度测试仪对C/C复合材料和硬铝(LY12)切削表面粗糙度进行三维非接触测量。通过三维评定参数的对比,研究了C/C与LY12的切削表面粗糙度。结果表明:采用二维评定参数评定C/C的切削表面粗糙度将丢失表面的许多信息,三维评定参数可以更全面、更真实地表达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特征。C/C切削表面和LY12切削表面在峰态分布以及表面纹理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别。与LY12切削表面相比较,C/C切削表面有更多的深谷,而且表面没有明显的切削进给波纹。5q参数比5a参数能更好地表达复合材料切削时的纤维拔出与纤维露头的特征。  相似文献   

20.
C/C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测量评定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航空航天领域广泛应用的典型复合材料的切削表面进行三维表面粗糙度测量实验,研究了C/C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三维评定参数与二维评定参数之间的差别,并基于三维评定参数对影响C/C复合材料切削表面粗糙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