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多机场系统运营特征及发展策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机场作为航空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日前世界主要都市区机场资源日趋紧张。为了缓解航空运输需求与机场资源受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多的都市区开始发展多机场系统,“一市两场”、“一市多场”已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大都市。然而,由于缺乏对航空旅客需求的认识,在多机场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中,没有充分考虑到旅客和航空公司的实际需求,缺乏对区域内各机场功能定位的科学划分,造成了区域内个别机场资源使用紧张,而其他机场却设施闲置甚至面临关闭,严重影响整个区域机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区域单一枢纽格局被打破,区域性枢纽和次枢纽逐渐形成,进而产生区域多机场系统。对影响旅客在区域多机场系统中选择机场时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以上海、杭州为中心的区域多机场系统为例,根据旅客选择机场的偏好,确定了三方面主要影响因素——机场的航班状况、航空运输票价水平和机场服务质量,运用多项式logit(MNL)模型对区域多机场系统中各机场分担率,以及相应旅客吞吐量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为未来机场预测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区域创新能力与临空经济发展水平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采取熵值法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2009-2018年大连市区域创新能力与临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研究表明:大连市区域创新能力与临空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创新环境与城市腹地发展分别是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机场业发展的经济社会效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场是民航运输和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以来,我国航空运输业快速发展,机场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机场在有效保障航空运输的同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逐渐凸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场已成为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关键性战略资产,机场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评价日益受到政府部门、机场自身、投资者等多方重视。  相似文献   

5.
京津冀都市圈是我国极具发展潜力的沿海经济圈,经济的发展不断地推动着该区域机场吞吐量的增长。伴随航空运输需求的增长,机场容量成为限制民航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如首都机场容量马上达到上限,首都第二机场正在积极的筹建。同时,区域内主要机场即首都机场吞吐量份额占到总吞吐量的90%,其他机场份额很小,导致区域内机场发展极不平衡,机场资源利用不充分,需要整合区域内机场资源,实现区域内多机场协调运营。  相似文献   

6.
区域航空运输市场的分布与当地经济社会的特征以及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本文对我国八大经济区域的航空运输市场分布现状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研究了影响航空运输市场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八大经济区域航空运输市场的发展做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7.
分析航线网络的经济原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nAnalysisoftheAirRoutesNetwork'sEconomicTheory一、航空运输的经济和空间特点航空运输是当代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人们对航空运输的依赖性越来越明显。航空运输系统的发展是一个扩展点与点空间联系和产生层次航线网络的过程。需求和供给的动态平衡使得航空运输系统的发展成为可能。旅客的公务旅行,闲暇旅游,探亲访友等派生需求产生了航空运输的总体需求。供给是由航空公司提供的飞机运营于不同的航线和机场,供给使点与点间的运输成为可能。尽管航空运输运作是依赖于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的机制,但这些不足以维持一个航空运输系统…  相似文献   

8.
对民航运输系统发展程度的有效测度是实现民航运输系统协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从民航运输系统性内涵出发,构建了民航运输系统性测度模型。借助数据包络分析评价方法,建立了民航运输系统总体评价方法,基于协同理论建立了民航运输子系统协调度测度模型和方法。并应用所建立的模型和方法,对中国民航运输系统性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民航系统的有效性有待提高,航空公司系统、机场系统与空管系统两两之间均处于中度协调状态,动态协调度呈现出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正>机场是民航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发挥航空运输规模和网络效应的基本节点,是空间组织和优化的基本载体,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效应。"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是我国建设民航强国的初级阶段,建立适合我国国情,适应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趋势的机场网络体系,对支撑我国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的转变,引导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中长期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机场布局和建设的回顾和评价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航空运输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开始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同时,航空运输业的发展趋势是自由化,即政府对航空运输企业经营活动从详尽管理过渡到更多地依靠市场力量予以调节,给予航空运输企业更多的经营权和灵活性.借鉴了国外放松管制的经验,以系统动力学方法为基础,对政府航线管制进行分析研究.建立SD模型,分析不同的航空运输发展水平下政府放松航线管制对航空运输系统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航空运输市场越发达、越完善,政府放松航线管制对航空运输系统的促进作用越大.最后,对中国下一阶段政府航空管制的思路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1.
区域多机场系统已经成为航空业中颇具规模的机场群实体,但是现阶段区域多机场系统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系统内部各机场的发展不均衡,客源主要集中在区域内的主要枢纽机场;整体规划不严谨,造成各机场内出现不良竞争.针对此问题建立了0-1整数规划模型,通过合理地整体规划来满足航线流量的需求,同时减轻枢纽机场的负担.实验表明,利用求解该整数规划问题,经过模型优化后,使得整个区域多机场系统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一市一场”模式下的单机场在修建若干跑道后仍不能满足城市对机场的要求,修建第2座机场势在必行。借鉴国外大都市“一市多场”建设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机场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构建“一市多场”的基本标准,即地方经济指标、运量指标、容量分配指标和航空公司选择指标4项标准,基于这4项标准分析了在实行“一市多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及要实现该模式下机场的最优化配置应注意的问题,并以上海“一市两场”的模式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不断增长的空中交通需求以及有限的空域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在飞行量密集的多机场地区。在研究如空域灵活使用等国外空域管理方面的经典理论,以及已在实践应用层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空域自身的条件及特点,从低空空域资源、军民航协调机制、多机场地区空域资源统筹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提出了相应的空域资源配置及调整的构想,并详细阐述了实施的方法,得出了采用更科学优化和共享模式的空域资源使用方式才是解决中国空域紧缺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终端区时空资源利用率及空中交通运行效率,综合考虑航班间尾流间隔、航向道安全间隔及定位点管制移交间隔等时间标准的约束,研究了进场交通流在多机场多跑道系统及定位点的排序优化问题,建立了整数线性规划模型,旨在最小化多机场航班的总延迟时间和跑道总调度时长.开发出Epsilon约束精确算法,可以在数分钟内求解出多机场进场交通流排序方案的Pareto前沿.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模型的正确性及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民用客机研发制造的不断深入,与客户需求息息相关的民用客机选项研究也越来越迫切。针对民用客机的选项评价问题,提出一种选项优选的思想。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民用客机选项评估指标体系,考虑可靠性、适航性、维修性、经济性等综合指标,结合模糊数学对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分析,引入客户需求的指标权重,提出一种对民用客机选项优选的方法,并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分析,解决了民机选项指标权重分析中的不确定性问题。经过实例验证,方法在针对民机选项优选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航路容量制约了民航的发展,考虑影响航路容量的基本因素,建立仿真模型确定航路容量。根据机场终端区分布、航线网络等因素,利用模糊评价排序算法确定多机场终端区的放行策略,解决基于航班时刻优化的多机场地面等待问题,有效地提高机场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舰机适配性是航母与舰载机研制过程中的难点,充分协调舰艇系统和飞机航空系统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发挥航母战斗力的关键。文章提出了 1种基于改进的熵值法与突变级数法的多因素耦合的舰机适配性评估方法。首先,进行指标选取,建立多因素耦合的舰机适配性评估指标体系,并根据突变级数理论确定指标体系对应的突变模型;其次,利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各个指标的贡献率,提高排序结果的准确性;再次,利用突变层次结构模型进行舰机适配性评估;最后,以国外某型航母与舰载机为评估对象,验证新的综合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文章提出的方法不需要对指标赋权,减少评估过程中由于赋权带来的主观性,为舰机适配性评估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同时定位与建图(SLAM)技术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但由于缺乏在统一框架下对算法的度量和比较,对SLAM的客观评估和应用造成障碍.提出了统一SLAM度量与评测(USME)框架,从指标体系、数据集及评测方法三个维度为各种SLAM方法的性能度量及比较研究提供基准.针对不同场景,建立了包括长时间运行漂移量,闭环检测能力,存在相...  相似文献   

19.
在人才需求预测中,科学地确定影响人才需求的各个影响因素并加以量化,一直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以江门市“十一.五”人才需求预测为例,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历史数据加以实证分析,提出一套用以模型预测的指标体系。实际预测结果表明,这套指标体系对提高人才需求预测的质量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