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机械反馈伺服作动器测试零位输出不稳定,测得位移量与实际测量长度存在误差等问题,原有的传统LVDT式位移传感器不能满足高精度测试需求,采用内置复位弹簧设计的新型位移传感器消除了连接部位间隙,提高了测试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对弹簧管式压力表在使用中产生的各种示值误差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消除弹簧管式压力表示值误差的调整方法。  相似文献   

3.
涂敷加工工艺作为管道防腐技术的重要环节是不容忽视的。要得到性能最优的防腐隔离保护层,管道焊缝处的涂敷加工工艺至关重要。因此,需要对管道焊缝位置区域进行有效的侦测。本文结合管道涂敷工艺的特点,通过对几种常用的侦测方案的优缺点进行比较,论证了基于非接触测量电容法侦测技术的可行性,同时对管道焊缝位置侦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并快速发讯至喷涂装置控制主机,有效地调控焊缝处涂层厚度,从而达到提高涂敷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精确测量空间自由曲面的传统方法是采用三坐标测量机的接触测量或简单的非接触测量,这些测量方法存在工作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等缺点。在深入研究上述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自由曲面的非接触自动测量方法,介绍了测量系统的构成、曲面边缘的提取、自动扫描方式的规划以及测头跟踪方式等设计要点。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1250频响分析仪分析器的间接测量方法和直接测量方法,并对两种测量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指出了采用直接测量方法在测量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碟形弹簧的弯曲效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用壳体非线性无矩理论所确定的碟形弹簧薄膜位移与薄膜应力作为初始状态,采用壳体线性有矩理论对碟形弹簧进行了弯曲位移与弯曲应力分析.分析表明:与薄膜应力相比,弯曲应力是不能略去的;而与薄膜位移相比,弯曲位移是可以略去的.因此,对碟形弹簧而言,以壳体非线性无矩理论确定位移是合理的,而以壳体线性有矩理论确定附加弯曲应力也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主动侧杆(ASS)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可提供力反馈功能以模拟弹簧的作用,反馈的杆力随侧杆位移变化,且可自动回弹到中立位。针对飞机主动侧杆模拟弹簧控制问题,将主动侧杆等效为一个无质量的弹簧-阻尼系统,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作为力矩电机,其由PI电流环控制,根据位移-杆力特性曲线及阻尼特性得到交轴电流参考值,根据侧杆位移输出对应的转矩。并采用一种回中定位策略,根据侧杆不同的偏转角改变控制参考值。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能够实现主动侧杆模拟弹簧功能,且杆力反馈具有较高的精度和稳定性,并可保证主动侧杆的快速精确回中。  相似文献   

8.
根据端部带质量和弹簧约束悬臂梁的特征值条件,提出了一种特征变换方法,获得了带约束悬臂梁广义质量和振动响应的解析解。通过分析根部弯矩、端部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放大系数的变化特征可知,端部弹簧的刚度对静态和一阶载荷响应有明显的影响,减载设计时可以放宽对端部质量的限制,载荷响应分析阶次介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分析阶次之间。提出的特征变换方法可应用于求解其他载荷分布、边界条件和端部约束悬臂梁的振动响应解析解。   相似文献   

9.
在综述电容传感器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的基础上,依据传热学原理,提出了用陶瓷作为电容测微仪三层电极绝缘材料的新方法,提高了高频(4 MHz)平面变极间距型电容传感器在高温(700℃)环境下对于熔融态金属液面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通过对大量的动态试验测试数据的分析和计算,建立了电容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与其相对锡液面的高度之间的对应关系。通过对电容传感器测试系统进行非线性补偿,解决了浮法玻璃在线CVD镀膜反应器相对于锡槽内高温熔融态锡液面位置在线测量的难题。测试结果表明,在熔融态金属锡液上方25 mm的有效量程内,动态测量的误差可达到±0.1 mm,系统工作可靠。  相似文献   

10.
采用有限元法对电容式两相流相浓度传感器进行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电容传感器的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模化的误差来源,探讨了如何在优化过程中避免模化误差的影响,给出了优化示例。对两相流的几种典型流型进行了仿真。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粘贴式应变传感器的车辆超载监测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车辆超载运输,深入研究了车载称重技术,设计了基于车载称重装置的短消息技术的车辆超载监测系统.利用安装在汽车钢板弹簧上的粘贴式应变传感器测量车辆钢板弹簧承受的载荷信息,计算显示车辆总载荷,在车辆超载的情况下车辆超载监测装置启动车载短消息终端以短消息形式发送超载信息,并将数据提供给相关部门.系统经过反复的试验验证,能够准确地检测出车辆的载重状态,可用于交通部门和路政部门对载重车辆进行收费、管理和处罚.   相似文献   

12.
VLF电波渗透到卫星高度电离层传播的全波计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考虑斜向地磁场的影响将电离层设为多层水平分层各向异性有耗介质, 利用传播矩阵法求解全波方程, 进而研究分析VLF频段电离层反射系数随电波频率的变化, 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的折射和极化特性, 两特征波的电磁场水平分量以及坡印廷能流密度随传播高度的变化. 数值计算结果表明, 地—电离层波导中的垂直极化波比平行极化波易渗透进入电离层; 电离层中两种特征极化波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圆极化波, 左旋分支由于D层强吸收作用表现为速衰减模, 而右旋分支表现为可传播模, 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的能量主要存储在磁场中; 电波频率越低, 其在电离层中的传播损耗越小. 由数值模拟结果发现, 卫星监测VLF频段的低频部分及更低频段的水平磁场变化对于发现地震电离层电磁前兆异常可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3.
在空间电推进的研发和规划中,推力的精确测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电推进复杂程度和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对其推力性能评价技术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该需求,介绍了当前空间电推进的推力测量方法及其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应用案例。测力方式主要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其中直接测量主要包括天平式、扭转式、摆式,间接测量主要包括靶式和悬臂梁式。通过对比分析各种测力方式之间的区别和优缺点,为开发者的测力系统设计提供了相应的参考。对测力过程中的系统设计、系统标定、系统响应、系统响应的测量以及计算推力五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关键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阐述,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方法,同时结合空间电推进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推力测量的需求,为未来的研究给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有限元法推导了复杂轮廓容栅电容量的计算公式,对解决这类计算问题和设计问题具有实用价值.文中给出了用该方法计算容栅电容量的程序框图、计算实例、实验数据和比对曲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频率量输出型传感器的动态校准问题,探讨了满足动态校准要求的非等周期频率测量方法以及相应的测量精度、分辨率和采样周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非等周期时间序列分析的虚拟采样预处理方法,进而实现用常规失支来分析频率量输出型传感器的动态性能和建立其动态模型。  相似文献   

16.
飞机油量传感器布局设计的CAD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飞机燃油油量测量的原理引出了数字式燃油测量系统中油量传感器的布局原则,由此提出了可测区的概念,并对相应的可测区计算方法中的关键技术作了阐述。最后给出了通过可测区计算及可测性验证进行油箱中油量传感器布局设计的有关结论。  相似文献   

17.
 由于高速列车车厢高度密闭的特性,高速列车的通风设计必须满足旅客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而传统的依赖自由射流的经验公式确定车厢内温度场和速度场的方法因无法考虑送排风气流和室内障碍物的影响,通风设计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模型实验.本研究将送排风气流与车厢型状及座椅作为一体来考虑、通过数值模车厢内温度场和速度场来保证满足舒适空调要求的同时,还可方便地确定出送风速度和送风温差.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高速列车的通风设计,还能适用于一般载人列车及飞机客舱的通风设计.  相似文献   

18.
连续波雷达是目前外火箭轨道测量的主要高精度设备,用数学方法估计和修正其系统误差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根据自由飞行轨道方程准确的特点,利用轨道方程建立了估计自由段系统误差的非线性模型,并给出了求解系统误差和轨道参数估计值的计算方法。运用该方法,只要一套MISTRAM系统的跟踪数据,就能给出自由飞行段常值系统误差的估计。  相似文献   

19.
针对被跟踪的目标中存在虚假目标的问题,首先建立基于风险理论、贝叶斯理论和证据理论的目标识别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边跟踪边识别的情况,建立同时考虑目标跟踪和识别性能的风险函数模型。在模型求解过程中,提出一种基于多Agent分布计算理论的分布式算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目标识别框架下能够对目标有效识别并及时停止对虚假目标跟踪;提出的传感器方案求解算法具有较好的求解质量和较快的求解速度;本文传感器管理方法能够避免传感器资源浪费,提高对真目标的跟踪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传统洞映射方法存储大的缺点,对"广义封闭"的概念进行扩展,提出了最小洞映射方法,该方法允许挖洞曲面结束于网格截断面,有效缩小了洞映射区域,节省了存储开销.对适用于广义封闭的洞映射单元识别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用物面信息判断映射单元属性可靠性较差.发展了一种新的特别适合广义封闭问题的识别方法:"Inverse mark",使用计算网格结点信息自动识别洞外单元,再作为初始点在网格内部推进.研究表明:"Inverse mark"方法计算效率高,可靠性好,自动化程度高,有效提高了重叠网格方法对缝隙等局部复杂结构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