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超音速多园弧(MCA)叶型叶栅的试验研究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由文献^[1]提供的多园弧叶型设计计算方法是有效的。试验结果还表明超音速多园弧叶型叶栅的损失明显低于双圆弧叶型叶栅,且小损失工作范围比较宽,因此,轴流压气机在超音速工作条件下,采用多园弧叶型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2.
苗厚武  刘建华 《航空动力学报》1993,8(4):396-398,421
对一台下游加级的三级压气机级间匹配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加级后压气机前、后段间的流量不匹配主要是由压气机的放型设计、叶片弹性变形和低展弦比叶片的非定常效应三个因素造成的。用压气机切顶试验进行了验证 ,流量匹配性改善后压气机的喘振裕度提高 5.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3.
由于受限于“尺寸效应”,负荷增大使中小航空发动机压气机性能降低的特征较为明显,这对高负荷压气机设计提出了更大挑战.为深入研究小流量、高负荷轴流压气机,提出了2级高负荷轴流压气机的设计原则和总体要求.针对平均级负荷系数为0.42的高负荷特点,采用强根部、大反力度、低展弦比、叶片端弯和悬臂静子等气动设计方法以提高压气机性能.用全3D数值模拟方法对设计结果进行了校核,分析了其性能和流场结构.为了对设计、计算结果进行验证确认,对压气机进行了试验测量,计算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结果表明:高负荷轴流压气机设计点的压比为2.73,绝热效率为0.865,综合裕度为15.3%,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4.
基于遗传算法的2 维叶型优化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得到具有宽广低损失工作范围的静子叶片,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优化平台对3个不同载荷水平的静子叶栅叶型的型面、安装角及弦长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比较3个叶栅优化前后的正常特性线,认为尾缘"负载荷区域"对改善叶栅性能是有益的,且其对叶栅性能的改善效果与叶片载荷有关。结果表明:优化后叶栅性能在设计点和非设计点都有明显改善;叶片表面等熵马赫数分布类似控制扩散叶型,最大载荷点位置前移,叶型前段弯度增加,尾缘出现"负载荷区域"。  相似文献   

5.
串列叶片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苗厚武  高金满  郭捷 《航空动力学报》1991,6(3):203-206,281
在平面叶栅、多级压气机和全台发动机三种试验器上进行了单列、串列叶片的性能对比试验。说明,串列叶片具有较低的损失和较宽的工作范围。文中给出串列叶片参数选择、设计考虑及主要对比试验结果,供串列叶片设计和试验研究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6.
压气机低雷诺数叶型设计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改进设计了适应高空低雷诺数流动条件的二维压气机叶栅,采用M ISES程序系统进行了流场计算与对比分析,探讨了高空低雷诺数对压气机叶片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叶型设计技术和准则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高亚声速大弯角轴流压气机平面叶栅损失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邓熙  刘波  马乃行 《推进技术》2015,36(9):1302-1308
基于亚声速叶栅设计点损失预估模型,结合无粘S1流场与附面层迭代计算发展了一套计算大弯角轴流压气机平面叶栅流场程序。增加弯度比分布及最大厚度修正得到设计点损失预估模型,采用马赫数修正后的叶栅有效工作范围得到一套大弯角叶栅全工况损失预估模型。分析了轴向密流比在实验中对叶栅损失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S1流场计算程序与修正后的损失预估模型均能准确地预估出大弯角叶栅设计点损失系数,误差分别小于0.006与0.004。非设计点损失模型能有效地预估得到叶栅有效工作范围内的损失随攻角的分布。初步验证了损失模型对高亚声速大弯角平面叶栅损失系数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小展弦比压气机转子叶片颤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小展弦比压气机转子叶片特点,在能量法计算基础上提出了两种颤振评判方法,即首先利用结构动力学分析结果对叶片频率分离度、振型和共振进行分析,判断某压气机小展弦比转子叶片存在高阶耦合颤振的可能;然后将结构动力学得到的振动位移插值到气动网格上,进行三维非定常黏性流场计算,得到非定常气动功,判断叶片是否存在失速颤振的可能.最后综合利用两部分分析结果和试验及断口分析情况,综合给出该小展弦比压气机叶片因失速颤振和耦合颤振共同作用,导致叶片在短时间内出现了裂纹.   相似文献   

9.
在高空、低速、低雷诺数下,进行具有较强抗分离能力的新叶型研究,探索叶型设计的新概念和新方法,并发展相应的低雷诺数压气机叶片二维设计技术是十分关键的。本文进行了低雷诺数条件下二维压气机叶栅流场计算与对比,在探索高空、低速、低雷诺数对压气机叶型性能影响的基础上,以发展适应低雷诺数流动的、具有较强抗分离能力的新叶型为最终目标,进行叶型设计新理论和新方法的探索,为最终突破低雷诺数下叶型设计的关键技术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并为三维叶片优化造型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叶片发展趋势为提高发动机的推重比,要求提高风扇和压气机的级压比。而提高级压比最有效的技术措施是提高叶片旋转速度,但这会增加与激波有关的损失,并容易引起叶片振动和强度问题。为保持合理的气动效率和改进工作可靠性,出现了小展弦比后掠叶片等新的气动布局和造型。这一发展趋势既与风扇或压气机发展的历史进程一致,又符合技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国外70年代以来几个典型的风扇级参数统计如右表。由表中可见,随着级压比的提高,叶尖速度相应提高,叶片也随之向小展弦比前缘后掠(或前掠)方向发展。80年代以来,美国小展弦比后掠叶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流动显示和详细测量,研究了叶栅中的三维流动。在平面叶栅风洞中,对非平直端壁的大弯度压气机叶栅所完成的测量,包括沿叶高的叶型表面上气流参数分布和叶栅通道中的整个流场。为了进行对比和详细研究端壁效应,还对二维叶栅完成了同样的测量内容。对所观察到的复杂流动现象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还与叶栅全三维无粘流计算进行了对比。本文所获得的完整的三维流场实验数据,为建立叶栅流动模型,研究小展弦比叶栅中气流展向掺混的机理,以及为检验全三维流动计算方法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张勃  吉洪湖  罗明东  黄伟  蔡旭  高潮 《航空动力学报》2007,22(12):1994-1999
对5组不同宽高比(W/H=1~1)的圆转矩形收敛喷管模型(AR1~AR1) 在尾向可见明火时的红外辐射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与等出口面积的轴对称喷管(AR0)进行了比较,喷管模型为某型实际喷管缩比4.3倍得到的.研究发现,与轴对称喷管相比,大宽高比矩形喷管减小了红外源的辐射特征,起到了明显的红外抑制作用.在0°~90°范围内,所研究的喷管在3~5 μm波段上的红外辐射信号呈现随探测角度增大逐渐减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Ground effect dramatically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ing-in-Ground(WIG)vehicles near the ground. However, making coordinate turnings in ground effect zone may raise complexity in flight control. The Angle of Attack(AOA) and height are believed to be important factors. To find the impact of these factors, three straight rectangular wings with different aspect ratios are simulated via CFD approa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normal situations, the rolling moment tends to level the wing but le...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S2流面正问题计算方法和三维Euler方程的时间推进计算方法对某涡轮弯扭静叶栅流场分别进行了分析计算, 并在环形涡轮叶栅实验台上测试了该叶栅出口截面上气动参数的分布。通过分析、比较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 既考核了算法, 也研究了弯扭静叶栅中的流动机理, 由此得出了对弯扭叶片的气动设计计算具有重要意义的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15.
吸附式亚声速压气机叶栅气动性能实验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以亚声速平面叶栅风洞为实验平台,在不同来流马赫数、攻角和吸气量状态下,测试吸附式压气机叶栅吸力面、压力面表面压力分布和叶栅尾缘等参数.结果表明,附面层吸除能促进附面层减薄,减少分离损失,有助于降低叶栅总压损失,提高气流折转能力,改善叶栅气动性能.合适吸气槽位置和吸气量的选择,有利于叶栅内部流动更趋合理.   相似文献   

16.
流向涡与涡轮叶栅二次流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有效的流动控制手段,降低涡轮内部二次损失,对于小展弦比涡轮的气动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涡发生器在叶栅入口前产生流向涡,通过试验和数值方法探讨这种基于旋涡相互作用的流动控制方法对涡轮平面叶栅二次流动的作用效果,并对不同流向涡情况做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流向涡对涡轮叶栅内部流动会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从而影响叶栅的性能,当所产生流向涡强度和位置较为合理时,有可能通过流向涡与二次流的相互作用达到较大幅度降低二次流损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局部附面层吸除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低速条件下局部附面层吸除对高负荷扩压叶栅气动性能的影响.采用五孔气动探针测量了叶栅出口截面气动参数,并对叶片表面静压进行了测量,详细分析了局部吸气方式、吸气量和吸气位置对叶栅出口截面总压损失和负荷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吸力面两端吸气和中间吸气方式均能够有效吸除叶栅流道内低能流体,增加叶栅的气动负荷,从而提高叶栅的气动性能;采用吸力面两端吸气对叶栅气动性能的改善要优于吸力面中间吸气;叶栅气动性能的改善主要在靠近叶展中部区域,而对角区核心区和端部区域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低展弦比高负荷跨音速冷却涡轮特性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AMDC叶栅损失公式基础上引进了KQ系统,根据高负荷跨音速的特点,对AMDC超临界波阻公式作了修正,选用了合适的栅后气流角公式。用一元可压缩轴对称理论推导了冷气同主气流掺混公式。最后给出高亚音速和跨音速模型涡轮特性以及低展弦比高亚音速冷却涡轮设计点性能和试验结果的比较,精度为1%。  相似文献   

19.
宽高比对矩形喷管射流湍流强度影响试验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张勃  吉洪湖  曹广州  黄伟 《航空动力学报》2010,25(10):2244-2248
采用热线风速仪对不同宽高比圆转矩形收敛喷管射流宽、窄对称面上的湍流强度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到其沿径向和轴向的分布特征,揭示了流体微团正向脉动变化规律.湍流强度沿径向逐渐减小,宽高比小于8时,随宽高比增加而提高,宽高比大于8后,略有减小.宽、窄对称面上的湍流强度分布规律相同;在射流中心线上,湍流强度沿轴向呈现增大趋势,宽高比小于8时,随着宽高比增大而提高,大于8后,湍流强度有所降低,分布规律不变.   相似文献   

20.
采用五孔探针对常规直叶栅、正弯叶栅及反弯叶栅的出口流场进行了详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反弯叶片能够减少叶片两端负荷,从而改善了两端壁区域的流动,采用反弯叶片可有效地减少叶栅中流动损失,提高叶栅流通能力,因此反弯叶片可望用于改善压气机的流动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