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各国登月计划及载人登月的目的与可行性简析(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各国或地区的登月计划及其进展 1.美国的登月计划及其进展 20世纪中期美国实施了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后又曾两次提出"重返月球".2004年1月美国总统布什发布"太空探索新构想",提出在2020年前重返月球.  相似文献   

2.
载人航天故事(六)士元八、前苏联载人登月计划内幕60年代,美苏曾为载人登月进行激烈的争夺,最后以前苏联的失败而告终。在这场角逐中美国是公开“宣战”,而前苏联却是秘而不宣。尤其是在美国登月成功之后,争雄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前苏联否认有这样一项计划,因而使前...  相似文献   

3.
自美国20世纪70年代通过阿波罗计划实现载人登月后,人类再也没有踏上过月球表面。近年来随着深空探测活动的再次兴起,美国启动了新一轮的载人登月计划,即阿尔忒弥斯载人登月计划。这项由NASA主导、多方参与的登月计划,目标不仅是将美国宇航员再次送上月球,还要在月球建立长期运营基地,并为后续的载人探火行动奠定基础。文章对这一计划所涉及的战略部署及任务要素进行了概述,涵盖登月着陆点选择、运载火箭与飞船、着陆器与有效载荷、“门户”绕月空间站以及商业航天的参与。最后讨论了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对我国未来探月工程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航天》2009,(8):36-37
美国航宇局在阿波罗10号综合演练了登月全过程飞行试验结束后,宣布阿波罗11号将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具体任务和目标只是简单的2句话:完成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任务,完成月球考察和取样任务。  相似文献   

5.
961年4月12日,前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东方号载人飞船升空,成为世界航天第一人,开创了载人航天新时代。至今,人类已经发射多种宇宙飞船。它们可分为载人型、货运型和载人货运混合型飞船三种,也可分为卫星式、登月式和行星际式飞船三类。这些飞船在世界航天史上...  相似文献   

6.
美国航宇局自1958年10月1日成立至六十年代末,短短十多年间,在无人和载人航天工程计划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是1969年《阿波罗-11》载人登月工程计划  相似文献   

7.
一、概况 早在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个载人空间站的7年之前,美国人曾计划研制一种微型空间站,取名摩尔。这种微型空间站由一个经过改装的双子星座飞船和一个圆柱形的实验舱组成,总重11吨。它可居住两名航天员,进行多种空间实验和对地观察。这一方案曾引起美国国防部的兴趣。后来,由于美国需集中资金研制载人登月飞船,因而发射微型空间站的计划没有实现。直到1969年载人登月以后,美国才利用剩余的火箭,于1973年5月发射了一个重约68吨的天空实验室空间站。  相似文献   

8.
(三)美国的空间探测为探索宇宙奥秘,发展宇宙科学,促进航天技术发展,同时也为了同苏联开展太空竞争,美国同前苏联几乎是同时开展了月球、行星和行星际探测。1.月球探测美为给阿波罗载人登月做准备,先后研制和发射了徘徊者号、勘测者号、月球轨道器号等探月器,尔后进行了载人登月探测。徘徊者号从1961年8月到1965年  相似文献   

9.
杭仁 《航天员》2009,(4):35-37
“阿波罗”登月工程的脉络 美国的“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始于1961年5月。1969年7月20日首次实现了登月梦想,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驾驶“阿波罗11”号飞船的登月舱降落在月球赤道附近的静海区,并相继走出舱外,在月球上迈出了人类的第一步,引起全世界震动。  相似文献   

10.
庞言 《航天》2011,(4):38-41
由于空间站具有寿命长、容积大等优点,是开发太空资源的理想基地。所以,在196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后,苏联放弃了载人登月计划,而把建造载人空间站作为未来航天计划发展的核心和一项国策。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终于在1971年4月19日用质子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第1个空间站——礼炮1号试验性空间站送入地球轨道,它标志着人类进入太空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人类有了在太空长期驻留的基地。  相似文献   

11.
安慧 《航天》2009,(5):24-29
今年年初,印度公布了其载人计划,在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中,印度将采取与中国完全不同的道路,而是借助国外的力量,迅速发展载人航天技术,然后开展载人登月。西方分析人士称,印度此举意在赶超中国,希望能够藉此显示其亚洲强国的地位。中印载人登月竞赛似乎已拉开序幕。  相似文献   

12.
阿波罗飞船的两起重大事故王景泉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是美国60年代规模最大、耗资最多的一项载人航天计划。该计划自1961年5月始,至1972年12月止,历时11.5年,耗资240多亿美元。一、阿波罗飞船基本结构阿波罗飞船的基本结构可分为指令舱、服务舱和登...  相似文献   

13.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能源号(俄罗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国运载火箭介绍:能源号(俄罗斯)孙广勃能源号运载火箭(谢尔顿代号K-1,美国代号SL-17)及与之相关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历史要追溯到前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为了与美国进行登月竞赛,前苏联在60年代及70年代初进行了N-1重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和试射。从...  相似文献   

14.
彭坤  杨雷 《宇航学报》2018,39(5):471-481
为提高空间站利用率,降低载人登月任务成本,有效开发地月空间,研究了基于地月空间不同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首先对比直接往返登月飞行模式,对基于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进行任务分析,通过空间站将载人登月任务解耦为载人天地往返任务和登月任务两部分;其次通过轨道设计和稳定性分析提出考虑登月任务需求的地月间空间站可运行轨道和停泊点;最后建立一套飞行模式评价模型,从速度增量需求、飞行时间、空间环境、登月任务窗口、测控条件、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后续任务支持性和任务可靠性方面对6种不同位置空间站的登月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和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L2点Halo轨道空间站的载人登月飞行模式为更优飞行模式。  相似文献   

15.
载人登月飞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载人登月任务,基于近地月之间交会对接点和火箭发射次数,将载人登月初步归纳出七种飞行模式,并从飞行模式、飞行模块质量、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详细分析各种登月飞行模式的优缺点,得出了较优的登月模式。根据我国的航天运输系统发展,提出了有限规模和大规模载人登月模式,给出了我国载人登月工程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中秋节载人登月概念,论述了中秋节载人登月的意义和价值,对中秋节载人登月任务窗口与转移轨道设计进行了研究。忽略木星等大行星摄动力、地球潮汐摄动力、地球扁率的间接摄动和相对论效应等微小量,建立了轨道动力学模型,给出了任务工程约束。考虑登月时刻在农历八月十五日20:00左右,给出了全任务窗口规划的策略,对转移轨道模型及优化进行设计,以近月点坐标系参数为优化设计变量,分别对地月自由返回和月地定点返回两种轨道进行了优化设计。给出了2017年中秋载人登月的算例,验证了精确星历模型下全任务窗口规划策略和转移轨道设计策略的有效性。给出了2017~2036年间中秋节载人登月的窗口轨道参数等。研究可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任务目标制定及工程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载人航天故事(四)士元五、阿波罗载人登月的壮举50年代末及60年代初,前苏联连续获得数个空间竞赛第一:1957年10月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1年4月12日第一位航天员加加林进入太空……。尽管美国当时也获得了两个第一:1960年4月发射第一...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欧洲、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国都在各自的航天发展规划下开发自己的载人航天运载火箭。美国在取消"星座"计划后,新太空计划以载人火星登陆为目标,其新型货运火箭将以航天飞机和"星座"计划的技术为基础进行研发,而载人火箭的研发则似乎更依赖于商业公司。俄罗斯明确了重返月球、登陆火星的计划时间表,正在重点研制联盟号火箭改进型和安加拉7火箭。欧空局的未来载人登月、登火星计划拟分别在2025和2035年之后实现,阿里安5液体主发动机捆绑固体助推器的方案仍是主要趋势。日本正在研发H-2B火箭,未来10年可能会设计探月载人火箭。印度计划于2015年前后实现载人航天,未来最有可能使用的载人运载火箭为GSLVMK3。  相似文献   

19.
孙琴 《中国航天》1991,(8):43-45
60年代末,美苏曾为首先实现载人登月而进行了激烈的角逐,最后以苏联的失败而告终。多年来,苏联载人登月计划的详情一直鲜为人知。本文根据西方苏联问题专家的分析和苏联近来透露的一些情况介绍了苏联当时的载人登月计划,其中包括登月用的N-1火箭和登月舱以及并未实现的登月过程。  相似文献   

20.
《航天》2009,(8):44-45
虽然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已过去40年,但有关它的新闻仍层出不穷。美国航宇局2005年10月15日宣布,全力搜寻在戈达德航天中心神秘失踪的阿波罗11号飞船登月的13000万盘原始录像。这些宝贵的资料共有13000万盘录像带,装在2000多个箱子里,每盘录像带记录了长达15分钟的画面资料。其中记录两名航天员登月“关键时刻”的录像带有15盘,分装在3个箱子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