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笔者将AGARD-AR-304不确定度评估方法推广到大迎角领域,给出计算低速风洞大(小)迎角实验不确定度的工程方法.相应的计算软件已成功地用于国内主力低速风洞实验的不确定度评估,完成了5座风洞8个模型大迎角实验的不确定度评估,给出了我国主力低速风洞大(小)迎角实验的不确定度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现处于初步应用阶段的国内外风洞地板边界层控制研究的现状作了介绍,包括联邦德国航天研究院哥廷根气动力研究所3米×3米低速风洞的均匀吸气地板、美国洛克希德-佐治亚公司30英寸×42英寸(0.6米×1.07米)低速风洞的切向吹气地板,美国艾姆斯研究中心40英尺×80英尺(12米×24米)低速风洞的地板边界层控制吹气装置和“有感地板”,以及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1.4米×1.4米低速风洞的切向吹气地板。作者对地板边界层控制的两种方法——均匀吸气法和切向吹气法,作了分析和比较,指出了它们的应用范围和特点,提出了地板边界层控制研究发展趋势的看法。随着空气动力学的发展,边界层控制吹气地板,特别是“有感地板”的研究,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低温风洞的设计运行技术,CARDC(气动中心)建成了0.1米×0.1米低速低温风洞。本文叙述该风洞的结构、供氮系统和排氮系统的设计特点和运行结果。当马赫数范围为0.04~0.25,风洞气流总温最低降至93开,单位雷诺数最高达40×10~6/米时,风洞的运行能力超过25分钟。  相似文献   

4.
建造中的我国低速增压风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论述了在我国建造低速增压风洞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外低速高雷诺数风洞发展现状;提出了衡量现代生产性风洞性能的标准;给出了正在建造的我国低速增压风洞的主要技术性能及设计和建造中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航空事业飞跃发展,风洞实验技术日异月新。在超(跨)音速风洞中似乎很少采用杠杆机械式天平来测量气动力,而通常采用电动天平。这主要原因是由于超(跨)音速风洞受到动力设奋的限制,工作时间短,实验段尺寸远比低速风洞为小,经济性差。  相似文献   

6.
8m× 6m风洞是亚洲最大的低速风洞 ,为了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风洞试验的要求 ,为了解决本身存在的问题 ,8m× 6m风洞运行 2 0年来首次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采用了自行研制和引进改进相结合的方式 ,圆满地完成了改造 ,使该风洞的试验能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7.
高升力飞行风洞(HiLiFT)是一种未来新型无风的低速风洞,它将是空气动力地面试验的一个革命性突破。目前使用的风洞是试验介质被驱动流过静止的模型,而高升力飞行风洞的概念是利用已有的磁悬浮和高速动输工业的线性电机推进技术推动试验模型通过含有静止试验介质(空气或氮气)的管道。它与传统的拖槽(海试设备)也不同,飞行风洞中的试验介质可以实现温控和增压,以实现现有地面试验设备无法达到的低速高雷诺数要求。利用压力、温度和管道直径的各种不同组合,可以实现以下两点:一是在马赫数等于0.3时,全翼展雷诺数能达到7×107,相当于…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大攻角、高升力等试验的需要,许多国家正在研究或开始使用低速开缝壁风洞。为论证在我所建造低速开缝壁风洞的可行性,用涡格法对三种机翼模型进行了计算,并用所得结论指导了试验,其结果与实验结果比较符合。经分析得出:低速开缝壁风洞升力洞壁干扰与开闭比之间的关系接近对数变化规律。最佳开闭比随缝的加深而增大,每一座低速开缝壁风洞都有一个工作范围,在此范围内洞壁干扰量及下洗量均比相应的低速闭口和开口风洞小得多,因此证明了低速开缝壁风洞的性能确实优于低速闭口和开口风洞。又由于它制造和使用不太复杂,因而正以第二代低速风洞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9.
低湍流度磁悬浮风洞的气动和结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磁悬浮风洞的历史、现状作了简要回顾和介绍 ,提出了建造 30 0mm× 30 0mm磁悬浮低速风洞 (简称MSWT 30 0 )的设计思想 ,给出了MSWT 30 0主要部件 ,包括离心式鼓风机、过渡段、大角度扩散段、稳定段、收缩段、实验段。MSWT 30 0的建立将结束我国没有磁悬浮风洞的历史  相似文献   

10.
采用热线风速仪在3座典型低速风洞中进行了流场湍流度测量,这3座低速风洞包括1个低湍流风洞、1个常规闭口风洞和1个开口射流风洞。针对湍流信号通常受噪声干扰的问题,在湍流度值处理中引入了经验模式分解(EMD)自适应滤波和HHT时频谱分析方法。将EMD方法与其他几种湍流度值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包括带通滤波方法(BP)、电磁噪声解耦方法(ENC)和高通惯性衰滤波方法(HPIA)。采用EMD方法测得低湍流风洞的湍流度值,在流场速度30~100 m/s的范围内小于0.05%。采用HHT方法完成了脉动速度信号的时频分析,分析发现开口风洞试验段的脉动速度HHT时频谱有突出的低频信号。所构建的EMD自适应滤波器可以有效控制噪声对热线输出信号的影响,是一种有效的低湍流度信号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NF-3大型低速翼型风洞多喷嘴级联吹气侧壁边界层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原理.为验证本系统的功能和性能,采用侧壁吹气方案并使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进行气源压力的控制,对具有增升装置的GAW-1翼型进行了侧壁边界层吹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1)使用侧壁吹气系统后翼型模型中间截面最大升力系数由2.79增加到2.84,增加幅度1.8%,且模型端面截面的升力系数与中间截面的升力系数基本上相等;(2)利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对气源压力的精确控制较好地完成了风洞侧壁吹气功能,改善了翼型表面流动,减小了侧壁边界层对翼型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NH-2风洞α、β角控制系统,是我院设计和研制的一套具有自己特色的控制系统。它采用自制的专用顺控制器和TP801-Z80微机等两套各自独立的控制方法,实现了一般异步电机的步进化控制。在国内低速风洞中首次应用单板机控制α、β角度,其控制精度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该系统还具有线路简单,工作可靠,变角功能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φ5m立式风洞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φ5m立式风洞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立式风洞.开口单回流形式且垂直布置的大尺寸风洞结构是该风洞的显著特点,也是该风洞与常规低速风洞结构的重要区别,笔者针对φ5m立式风洞垂直布置的结构特点主要介绍了该风洞的结构设计概况.该风洞采用钢结构、玻璃钢结构和砼结构相结合的混合结构形式,较好地解决了洞体整体稳定性、洞体悬臂结构的支撑、第一扩散段悬置、大型结构构件的安装、定位和联接、大型设备(特别动力电机)维护保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简略地评述了模型自由飞、立式风洞自由飞和常规风洞自由飞这三种模拟试验方法在飞机尾旋问题研究中的作用;着重分析了开展飞机失速/偏离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利用现有的大型常规低速风洞进行风洞自由飞试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旋转天平在飞机尾旋问题研究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进展评述·建造中的我国低速增压风洞……………………………………………………………………………范洁川于涛(Ⅲ-1)·实验研究与实验技术·脉冲燃烧风洞及其在火箭和超燃发动机研究中的应用……………………………………乐嘉陵刘伟雄贺伟等(Ⅰ-1)后掠与无后掠压缩角模型产生的激波/边界层干扰的非定常特性………………………胡成行蒋卫民黄叙辉等(Ⅰ-11)非线性气体振荡整流效应在矩形机翼上的应用研究………………………………………孙建红李其畅刘俊志(Ⅰ-17)气固两相自由射流的瞬态流场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搬迁改造中的西北工业大学低(变)湍流度风洞进行了降噪设计研究.根据低速风洞噪声的机理及频率特性和该风洞的结构形式及风扇转速,采用两种降噪方法--主动降噪和被动降噪,对风洞进行降噪设计.主动降噪设计方法包括风扇动力段的气动、结构及振动的声学优化设计,被动降噪设计则采用在风洞洞体上安装微穿孔板,利用共振吸声技术进行降噪.结果表明:结合上述措施,55m/s风速下,相同测点和相同运行条件下,风洞噪声值下降约30%;76m/s最大设计风速下,风洞环境噪声被控制在78dB以下.  相似文献   

17.
用一种 PVF_2压电薄膜传感器,在低速开口风洞中测量了直径为208毫米圆柱体表面的动态压力。测量表明,圆柱体人面动态压力变化频率与圆柱体尾流中卡门涡街的涡分离频率是一致的。同时由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分析说明了边界层的分离特性。  相似文献   

18.
简要地介绍了一种新型的液晶膜流动显示技术,并且较全面地介绍在低紊流度风洞、低速风洞和高速风洞中,进行应用试验研究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LDV)在低速风洞中测量了三角翼旋涡剖面的速度分布,确定了涡核位置和涡核的大小,给出了三角翼旋涡空间位置随迎角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0.3m×0.2m结冰风洞是一座回流式亚声速风洞,它是3m× 2m结冰风洞的1:10缩尺引导风洞,用于结冰风洞设计、调试和运行的关键技术研究.介绍了针对该风洞点流向测量而设计的小尺寸五孔探针排架在一座专用校准设备上进行标定的实验结果,同时还给出了该引导风洞点流向测量的结果.校准及测试结果表明:校准数据处理所采用的线性离散模型满足亚声速条件下小尺寸五孔探针的校准精度要求,五孔探针对点流向的测量精度可达士0.04°;结冰引导风洞主试验段及低速试验段各个截面点流向均在±0.5°以内,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