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微波着陆信息处理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波着陆信息处理系统是MLS机载设备在研制、生产和维修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专用测试设备,文中论述了研究微波着陆信息处理系统的必要性,并从硬件结构上说明了微波着陆信息处理系统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2.
维护计算机是微波着陆系统(MIS)地面设备的重要附属设备。针对微波着陆系统地面设备维护计算机的具体需求,详细分析了微波着陆系统地面设备维护计算机与相关台站的信息交互关系,介绍了维护计算机软件模块组成、通信协议、实现流程及实现的主要关键技术。该软件已成功运行于某微波着陆系统中。  相似文献   

3.
由于仪表着陆系统 ILS 在技术上和使用上的局限性,逐渐地不再适应迅速发展的航空事业。旨在克服 ILS 局限性,应运而生的微波着陆系统 MLS,以它明显的优越性显示了取代 ILS 的必然趋势。国际民航组织(ICAO)已正式采纳了MLS 技术,并作出了 LIS 的使用保护期到1997年为止的规定。作为 ICAO 成员国,我国民航理应尽早地作出反应,结合具体的情况制订出在我国切实可行的由 ILS 向MLS 的过程计划,以完成建立新的着陆引导国际标准。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用航空》2007,(12):57-57
11月27日,空客A320系列飞机获得欧洲航空安全局(EASA)批准采用微波着陆系统(MLS)进行三类b盲降.从而使机场可以允许飞机在能见度很低的条件下,进行精确着陆,决策高度低于15米。这是商用飞机首次获得此类批准。微波着陆系统是一种新型精确进近和着陆系统。采用微波着陆系统可以增加机场起降密度,在不利的天气条件下,  相似文献   

5.
简讯     
加拿大追随美国撤消微波着陆系统加拿大政府将与主承包商“微波导航国际公司”谈判,中止它的微波着陆系统(MLS)合同。加运输部长道格拉斯·扬说,加拿大正致力于继续使用仪表着陆系统,尽量延长其使用时间,然后计划改用星基着陆设备。扬认为,加能保护仪表着陆系统的完整性至少到2005年,也许能满足国际上的要求。国际民航组织正在制  相似文献   

6.
GPS、MLS进近着陆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着陆的定位精度,完善性,灵活性,可利用性比较了卫星导航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微波着陆系统(MLS)在着陆性能上的差异,指出使用C/A码GPS目前还不满足精密进近着陆的要求,也不能完全取代MLS。GPS用于航路导航的技术日臻成熟,提高GPS用户设备精度,引导飞机精度密进近着陆,已成为GPS应用的热点和高技术。发展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GPS最终才有可能取代现有的陆基导航设备,完成通信,导航和监视系统(CNS)从陆基向星基的转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航空电子系统中微波着陆系统的MIL-STD-1553B多路总线接口设计方案,描述了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介绍了软件的主流程和实时性技术。  相似文献   

8.
飞机着陆系统是保障飞机安全进近着陆的关键系统,如何评估着陆系统满足安全性设计要求是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阐述民用飞机安全性评估的基本流程,以微波着陆系统为例,针对给定的微波着陆系统框图,通过故障树分析方法,对完全丧失两侧微波着陆信息的失效状态进行定量评估,重点详述建树过程和建树方法。结果表明:故障树分析对系统架构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二者紧密结合、相互反馈;特别是当失效状态所对应的概率要求无法满足时,借助故障树分析产生的割集报告,能找出系统架构存在的薄弱之处和关键部位,从而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完成对系统架构的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飞机着陆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论述了仪表着陆系统(ILS)、微波着陆系统(MLS)的作用及应用前景和主要优缺点。提出在未来MLS系统逐步取代ILS系统的过程中,ILS/MLS组合着陆系统导航设备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威尔科克斯公司和E系统公司将开始试飞两种不同的增强差分GPS(DGPS)系统,试图验证系统能否达到3类仪表着陆所需的精度。即将进行的试验是FAA验证GPS可作为微波着陆系统(MLS)的富有生命力的替代方案的大量工作的一部分,FAA在70年代研制过用来取代长期在使用的仪表着陆系统(ILS)的微波着陆系统(MLS)。  相似文献   

11.
简讯     
全方位离子注入用微波ECR等离子体源装置放电成功  “全方位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表面改性技术研究”是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的跨行业预研项目。等离子体源是全方位离子注入技术 (PSII)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提供注入用的等离子体包围工件 ,其性能直接影响注入改性效果。目前国内同类技术多为灯丝或射频源 ,其性能受到一定的限制。课题组人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决定采用微波ECR等离子体源。该项目投资力度小 ,研制难度大 ,但经课题组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终于使微波ECR装置放电成功。微波ECR等离子体源是通过微波 …  相似文献   

12.
李妍 《机场建设》2005,(2):35-37
为提高首都机场的运行保障能力,特别是涉及空中飞行器安全的空管设施的建设,经过十几年来的建设,首都机场已经建成了由卫星、数字微波网、光纤等先进技术组成的通信网,改善了数话通信质量,提高了效率,使雷达信息的传输、飞行情报传输和对空指挥通信畅通、便捷;机场导航设备也不断完善,配置了本场DVOR/DME,双向着陆方向都配备了仪表着陆系统,现运行的36R ILS已具备Ⅱ类开放标准;  相似文献   

13.
微波着陆系统(MLS)场地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建立微波南系统场地模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并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场地模型在微波着陆系统场地设计和运行验证中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民用飞机连续下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民用飞机燃油的经济性和环保性,国外的研究机构提出了连续下降进近程序(CDA),该进近程序能有效减小民用飞机在着陆阶段对地面噪声的影响,减少着陆过程中氮氧化物的排放。介绍了CDA着陆技术的产生背景和国外研究发展情况,并设计了CDA着陆下滑轨迹,同时采用蒙特卡罗方法对飞机着陆过程的轨迹进行仿真。  相似文献   

15.
金刚石烧结工具晶须及纤维增强技术通过鉴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刚石烧结工具晶须及纤维增强技术"课题,日前通过由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组织的技术鉴定。课题组紧密结合我国金刚石工具制造业的发展需要,自行研制开发了应用于金刚石烧结工具制造的晶须及纤维增强技术,在...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基于GPS导航的无人机受他国控制和易受干扰的潜在危险问题,提出以GPS导航系统为主,以捷联惯性导航结合主动式红外激光扫描定位及计算机视觉识别着陆跑道为辅的无人机导航和着陆精确导引新技术,实现无人机全天候的自主精确着陆。提出了该技术的具体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对激光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和扫描模型及扫描参数的确定、着陆点的激光反射装置的确定、着陆点坐标与着陆跑道方向的确定问题和防止发生由其它反射物或红外光源误导的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飞行力学基础研究课题组第二次工作会议于1993年5月19日至21日在浙江建德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601所、603年、试飞院、640所、320厂、南航、海军规范所等单位的代表共16人。会议由本课题组组长雍正球主持,飞行力学专业组组长严京林、部科技研究院王焕业处长参加了会议。课题组成员听取了有关同志的工作汇报,同时对今后的课题研究工作安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着重研究了如下几个方面问题和进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员正平 《试飞研究》2001,(4):12-16,38
F/A-18E/F“超级大黄蜂”的起飞着陆能力验证,是工程、生产和研究(EMD)计划要求的内容之一。在对称和非对称装载下,人们希望飞机有最大侧风起飞着陆能力(直到30kn),以使舰载用户具有最大的灵活性。在试飞计划中,最富技术挑战性的科目之一是研究将要推荐给舰载飞行员的着陆技术。这项技术必须保障在飞行员可接受的工作量内有令人满意的进场操纵品质。此外,若在甲板上着舰,其接舰时的着陆载荷和着陆滑跑特性对确定这项最佳技术都是至关重要的。本试验对几种侧风着陆技术进行了评价,其中包括侧滑法(WDTR)、侧航及侧航进场着陆;在接地前瞬间蹬满舵或半蹬舵。本文讨论了F/A-18E/F“超级大黄蜂”的侧风起飞着陆包线扩展试验的试验方案、试验技术、安全问题、试飞结果及结论。  相似文献   

19.
简讯     
自动钻铆技术及应用课题通过鉴定  由中国航空工业制造工程研究所承担的“自动钻铆技术及应用”课题日前通过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科技发展部组织的技术鉴定。该课题的任务是在引进自动钻铆机关键部件的基础上 ,掌握自动钻铆机关键技术 ,开展自动钻铆的工艺试验研究 ,以改善飞机疲劳性能 ,同时大大提高航空结构的铆接质量和效率。课题组与法国合作研制成功的自动钻铆机 ,完成了部分重要零组件的设计制造、装配和全机总装调试 ,机床各项性能达到了技术指标要求 ,钻铆质量也符合要求。在研制成功自动钻铆机的基础上又开展了自动钻铆工…  相似文献   

20.
论述了ILS(仪表着陆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ILS的主要优缺点;MLS(微波着陆系统)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MLS的主要优缺点,及在我军目前着陆保障中发挥的作用;提出在不久的将来,MLS将完全取代ILS,并在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内二者并存的局面,因此,在这一特定的阶段,满足ILS和MLS功能的组合着陆设备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