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3A观测的次南大西洋异常区形成机理 |
| |
引用本文: | 马杰, 薛炳森, 方涵先, 翁利斌, 周雅琴, 夏际炉, 卢晓姗, 孙志强. FY-3A观测的次南大西洋异常区形成机理[J]. 空间科学学报, 2019, 39(1): 69-75. doi: 10.11728/cjss2019.01.069 |
| |
作者姓名: | 马杰 薛炳森 方涵先 翁利斌 周雅琴 夏际炉 卢晓姗 孙志强 |
| |
作者单位: | 1. 61741部队 北京 100094;;;2.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北京 100081;;;3.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 南京 211101;;;4. 96631部队 北京 100081;;;5. 95903部队 孝感 4320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40505005) |
| |
摘 要: | 研究FY-3A卫星观测到的内辐射带质子通量分布,发现3~5MeV能道出现除南大西洋异常区以外的第二个异常区.该异常区是一个质子通量的次极值区,由于该质子通量极值区比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强度弱、面积小,因此称之为次南大西洋异常区.通过在主南大西洋异常区和次南大西洋异常区分别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点进行研究,发现内辐射带质子通量随投掷角近似呈正态分布,当投掷角在90°附近时,质子通量出现极大值;当投掷角大于120°或者小于60°时,质子通量几乎为零.此外,主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在各个能道均为完全各向异性,次南大西洋异常区质子通量随着能道增高逐渐趋于各向同性.通过NOAA观测数据对此规律进行了验证,并由此解释了次南大西洋异常区的形成机理.
|
关 键 词: | 风云3A 次南大西洋异常区 投掷角分布 |
收稿时间: | 2017-09-18 |
修稿时间: | 2018-04-26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空间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空间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