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8篇 |
免费 | 76篇 |
国内免费 | 1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9篇 |
航天技术 | 111篇 |
综合类 | 38篇 |
航天 | 1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8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7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0篇 |
2011年 | 23篇 |
2010年 | 19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22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2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无碰撞区跳频序列在一定时延范围内序列间碰撞为零,在准同步跳频通信系统中具有广阔的未来。为降低跳频通信系统中因用户数增多而产生的频率干扰,本文实现了一种基于矩阵转换的无碰撞区跳频序列生成方法,并举例说明了构造过程,其无碰撞区范围和序列数量可灵活变动。同时本文构造了一种高复杂度RS(里德-所罗门)码作为比较,并仿真对比了两者在不同信噪比和用户数情况下的误码率。根据两者的构造理论和仿真结果,得出结论:在无碰撞区范围内接入跳频网络时,采用新型无碰撞区跳频序列比采用RS码的跳频通信系统误码率更低,大大增强了跳频系统的多址通信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种手持设备的条形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讨论条形码(BARCODE)技术中的解码技术,文中详细地讲述了条形码解码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解码系统的识别性能问题,最后列出了一个条形码解码的具体算法。 相似文献
3.
文章提出了子信道功率控制在Ka频段卫星通信信道DT—OFDM系统中应用的方案,给出了系统模型的组成和差分软检测方法,并根据系统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子信道功率控制的DT—OFDM方案与传统的CC.OFDM方式相比,在10。误码率时能得到4dB的信噪比增益。 相似文献
4.
嵌入式系统开发与传统软件开发有着很大不同.嵌入式系统具有内核小、专用性强、高时效性、高可靠性、目标平台复杂等特点,这就对系统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目前嵌入式系统开发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尤其针对开发过程复杂,程序自动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Esterel代码自动生成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利用Esterel语言来对目标系统进行建模,实现将同一个Esterel模型编译为多个目标平台的代码.通过操作系统(OS)抽象层的设计,使系统开发人员不用关心目标平台相关的实现细节,更加容易进行多目标平台程序设计,从而实现嵌入式系统的程序设计自动化.通过实验表明,Esterel模型可以正确、高效地编译为多目标平台的代码,实现目标平台代码的自动生成. 相似文献
5.
6.
7.
提出一种新的用于阵列天线GPS接收机的多径抑制方法。考虑到通常GPS视线信号的来波方向与多径的来波方向不同,在每个导航数据符号位内测距(C/A)码重复,通过对阵列接收的信号矢量与它本身的延迟信号矢量互相关,提高接收机前端信噪比,再利用最大特征值法和前后向空间平滑技术准确地估计期望卫星视线信号(LOSS)的来波方向。最后综合多个GSC子阵列有效地降低了相关多径对码跟踪精度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能使接收机在与LOSS码同步前准确估计LOSS的角度信息,有效抑制相关多径,且鉴相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8.
9.
利用C51编译器的BANK编译模式解决MCS-51系列单片机程序存储空间受64KB限制的问题,分析Keil C51编译器在BANK编译模式下的切换过程,提供一种软硬件的设计方法,并对设计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从而解决了航天器设备典型单片机只能提供16B地址线对程序代码寻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为解决传统时间触发光纤通信网络(TTFC网络)的时钟同步拥堵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型串行时间码(IRIG-B码)的TTFC网络时钟同步方案。该方案采用了改进型的IRIG-B码作为时钟同步方式,改进型的B码信号将同步周期和码元脉宽调整为传统B码的1%o,即改进型的B码信号为每毫秒1帧的时间串码,同时采用数据总线与时钟总线相分离的设计模式,避免了TTFC网络中发送端时钟与数据发生冲突的同时增加了对时的精度。为进一步验证方案的有效性,基于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逻辑设计搭建环境进行测试验证。最终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正确的进行数据收发,同时有效地避免了TTFC网络中的时钟与数据发送冲突,提高了系统带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