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3篇
航空   7篇
航天技术   1篇
航天   1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液体火箭爆炸地面推进剂残余量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航天发射场安全技术文件的制定提供推进剂污染方面的数据,进行了四氧化二氮(N2O4)和偏二甲肼(UDMH)爆炸实验研究,获得了地面推进剂残余量和毒气扩散的实验测量数据,提出的液体火箭爆炸地面上推进剂污染范围和残余量等参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用于工程估算。  相似文献   
2.
在不同试验务件下,采用裂解质谱及红外光谱分析方法对偏二甲肼(UDMH)颗粒物中絮状团聚物的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絮状团聚物的主要成分为聚四氟乙烯,另舍有少量UDMH及其氧化产物和细沙状颗粒物。细沙状颗粒物中可能舍有SiO2或有机硅氧烷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偏二甲肼是应用在液体型号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上的主要燃料,具有能量高、热稳定性好、对冲击不敏感、可贮存等优点,但存在一定的着火爆炸危险性。本文主要论述了偏二甲肼转注作业中的防火防爆技术。  相似文献   
4.
长风 《卫星应用》2012,(5):29-32
为全面提高中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满足未来30~50年航天发展的需求,保持中国运载技术在世界航天领域的地位,需尽快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根据"高可靠、低成本、无毒、无污染、适应性强、安全性好"的目标,新一代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将坚持"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想,按照"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发展路线,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长征5号运载火箭是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系列的基本型,为一种  相似文献   
5.
偏二甲肼胶体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禹天福 《火箭推进》2004,30(3):36-41
介绍了印度Borla理工大学空间工程与火箭系研究偏二甲肼胶体流变学性质的情况.通过剪切速率的变化,确定胶体体系的流动特性,发现这种胶体属于假塑性触变胶体.在制备胶体的过程中,粘度逐渐增大,直至形成稳定的胶体.在制备胶体的开始阶段,粘度随时间迅速增大,此后粘度的变化就很小.随着温度的增加,偏二甲肼胶体的表观粘度和触变特性都降低.提高剪切速率,表观粘度也显著降低.实验结果表明:假塑性系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金属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粘度系数的变化规律正好相反.胶体体系的屈服应力随温度升高而降低,随金属含量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紫外光条件下,二氧化钛作催化剂光催化降解偏二甲肼废水的有关问题以及反应过程中化学耗氧量COD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催化剂煅烧温度、用量、以及初始pH值和添加H2O2对其降解反应的影响。目前实验条件下,最佳反应条件为TiO2在空气条件下300℃煅烧1h,投加量为2.5g/L,调节反应液pH值为7,适量添加H2Q等。400mg/L的UDMH 2h降解率达到90%,COD去除率为75%。  相似文献   
7.
《航天》2010,(10):38-41
鲍克明:第一次科技委会议确定三大原则 我记得第一次科技委员会研究了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就是我国战略导弹使用什么燃料问题。当时争论很大,一种主张用液氧和煤油,这在美国、苏联都有这样的。但是钱学森同志提出一定要用可储存的燃料,即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这种燃料可以预先加到战略导弹里面,储存相当长的时间,而不是在发射之前临时加注。后来科技委员会形成的决定,支持在我国洲际战略导弹上使用可储存燃料。  相似文献   
8.
按照国家军用标准GJB753-89《偏二甲肼》中规定的气相色谱法测量了偏二甲肼中的偏腙含量,评定了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确定了影响测量结果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并就如何提高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气相色谱法测定偏二甲肼成分含量的过程中,人为因素、偏二甲肼的物理化学性能、色谱工作站参数设定等都会对测定的准确性产生影响。文章对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0.
就二甲肼中发现的颗粒物和絮状物的成份与结构采用多种现代仪器进行了分析表征,对颗粒物和絮状物的来源和对推进剂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进而为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或减少颗粒物及絮状物的形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