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篇
航天技术   19篇
航天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0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经8个半月,距离数百万千米的星际旅程,史上最大、最复杂的探测车“好奇”号终于登陆火星了。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发射的重达1吨的大型探测车——“好奇”号,在2012年8月6日13时31分(格林威治时间:凌晨5时31分)着陆在靠近火星赤道的宽盖尔撞击坑。在其他星球上登陆一直都不是个绝对成功的行动,尤其“好奇”号登陆过程的复杂程度前所未见。  相似文献   
2.
开发了适用于小行星环境的大规模三维离散元程序DEMBody,针对低速射弹溅射表层风化层的小行星采样方案,仿真了相同质量不同形状的射弹在微重力环境下垂直射入颗粒床的过程,研究了溅射物质在采样器中的运动历程及最终收集质量与射弹形状的关系。结果表明,90°锥形射弹的采样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月面冯·卡门撞击坑的着陆选址和科学探测目标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卡门(Von Kármán)撞击坑位于月球背面南极—艾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中部,是中国“嫦娥4号”计划的优先级较高的探测目标。对该撞击坑的着陆和探测,有助于揭示月球形成和演化的一些关键问题,在月球科学研究中具有重大的意义。论文概要总结了冯·卡门撞击坑的研究意义和科学价值;结合LRO卫星LOLA数据、Clementine UV-VIS数据、GRAIL数据、“嫦娥2号”卫星CELMS等数据,简要分析了冯·卡门撞击坑的地形、成分、深部结构和亮?%rater are analyzed with LRO satellite LOLA data,Clementine UV-VIS data,GRAIL data,and Chang''E-2 CELMS data and their scientific meanings are also presented. Finally,combined with our results and the previous prospects about theVon Kármán crater,three candidate landing sites and the possible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re proposed.  相似文献   
4.
王栋  邢帅  徐青  李晓波 《宇航学报》2015,36(10):1163-1171
以星体表面的图像数据为基础,根据撞击坑的向阳面呈亮色调而背阳面呈暗色调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的星体表面撞击坑自动提取方法。该方法先用自适应双阈值分割法对星体表面的光学图像进行分割处理,获取图像中明暗区域的形状和位置信息;再用统计学原理分析明暗区域组成结构、像平面上光照方向,结合相关的约束条件来匹配同一撞击坑的明暗区域,同时拟合出撞击坑的外边缘并确定其半径、位置等信息。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从常见的星体表面光学图像中快速、可靠地提取出撞击坑的中心位置和半径大小,具有较宽的普适应性和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月球着陆器着陆月表之后的外热流环境与地球轨道卫星外热流环境的最大区别在于月表红外热流的影响.分析月表地形特征是确定月表红外热流影响范围的基础.文章根据调研分析选择了月海地区可能存在的平坦月表、斜坡、石块和撞击坑4种典型地形特征以及月表的热物性参数,并通过计算分析得出了月表地形对着陆器热控系统的一些影响规律--其中平坦月表和斜坡的影响最大,石块和小型撞击坑的影响可以忽略,大型撞击坑可以等效为斜坡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兰胜威  柳森  覃金贵  任磊生  李毅  黄洁 《宇航学报》2018,39(9):1054-1059
为了研究冰冻天体表面撞击坑的形成与演化,开展了水冰的超高速撞击成坑实验。使用二级轻气炮发射1.0 mm直径的球形弹丸,以3 km/s、5 km/s和7 km/s速度对圆柱状冰块进行撞击。弹丸材料包括聚碳酸酯和不锈钢两种,冰块温度为253 K。实验观察到了不同弹丸和不同速度条件下,冰块中撞击坑的形貌特征。对撞击坑直径、深度和剖面形状进行了测量,并与文献中铝弹丸对水冰的撞击坑进行了比较分析。获得了水冰撞击坑特征随撞击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撞击坑直径和深度的主导机制不同,坑深主要由弹丸侵彻作用形成,而坑径主要由冰块的剥落所致;坑深比坑径具有更强的对于弹丸密度的依赖性,高密度弹丸撞击坑直径具有比低密度弹丸更强的对于撞击速度的依赖性;撞击坑体积与撞击能量成正比,高密度弹丸形成的撞击坑直径表现出“能量缩比”行为,而低密度弹丸形成的撞击坑直径表现出“动量缩比”行为。  相似文献   
7.
火卫二(Deimos)是火星自然卫星之一,研究人员利用火星探测器对其地形地貌开展了大量研究。首先对火卫二的基本参数及起源假说进行了介绍,进而全面梳理了与火卫二相关的航天探测活动,重点对地形地貌探测活动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对围绕火卫二地形地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分析,结果表明火卫二表面分布有撞击坑、风化层、明亮的反射物质及块状物,并存在物质移动。最后针对火卫二探测不全面的情况,给出了中国关于火卫二探测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冻结的一瞬时光 5月19日,美航宇局的火星漫游车勇气号得到了这张令人倾倒的照片.拍摄到太阳在火星的古谢夫撞击坑边缘落下的余晖。这张全景照相机的马赛克图片是在火星车的第489个火星日傍晚6:07拍摄的勇气号被设定为在日落前向火星奥德赛轨道飞行器发送当日数据.并在此之后的短暂时间仍然保持工作。  相似文献   
9.
小行星形貌测绘与表征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小行星表面形貌测绘是深空小行星探测的首要任务。提出了一种适应探测器抵近观测的立体视觉在线测绘小行星形貌的方法,即先由立体相机获得所摄重叠区的三维地形,再用前后立体模型的连接点将各个独立模型连成一个完整地形信息,经整体最小二乘平差,确定小行星的形貌模型及特征;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等值线分析的撞击坑特征提取方法,即通过提取、分析地形等值线识别出地形中撞击坑特征。实验结果显示,本文所构建的原型系统能够快速重建出探测区域的三维地形,并识别出地形中撞击坑特征,证明了所提方法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辐射纹是年轻撞击坑周缘呈辐射状分布的明亮细条纹,是月表最显著的地貌特征之一,也是月球科学领域热点研究之一.根据目前对于月球撞击坑辐射纹的形成和类型的认识,分析辐射纹消失相关的空间风化、撞击导致的物质混合等地质过程;比较不同形成年龄撞击坑辐射纹的光学成熟度(OMAT)剖面,发现溅射物逐渐成熟过程中OMAT剖面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