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航天技术   7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中纬突发E层特性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从基本的连续性方程出发,并结合运动方程,运用特征线方法求解,在合理的动力学假设条件下,模拟金属离子的汇聚,即Es层的形成.模拟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风剪切理论的合理性.通过改变风场和电场模式的输入参量,使模拟的结果体现出不同当地时、不同季节的金属离子汇聚情况,讨论了模拟Es层峰值密度对风场和电场的周日和季节变化的响应,其结果与统计得到的Es层出现率的时间分布特征相似.  相似文献   
2.
海南地区电离层Es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海南电离层观测站DPS-4电离层测高仪2002年3月至2005年2月的观测数据,对太阳活动下降期间海南地区上空发生的偶发E层(Es)的逐年变化和季节变化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结果表明,在这3年中海南地区Es事件出现次数逐年增加;Esr,Esq出现最频繁,其次是Esr,而Esc和Esf出现次数较少,出现次数最少的是Esh;Es事件在夏季出现最为频繁,秋季和冬季次之,春季最为稀少;各季节不同类型Es事件的出现率也不同,其中Esl和Esq一般在各季节占主导地位,Esr其次,Esc,Esf和Esh出现次数较少,尤其是Esf在秋季几乎没有出现.这些结果对于进一步研究Es产生的物理机制提供了探测基础,同时对于电离层空间天气预报模型的建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统计分析了中纬突发E层的测高仪数据,给出了潮汐风场诱导Es层的观测证据,证实了大气潮汐风场和突发E层的强烈相关性.另外,依据风剪切理论,从连续性方程出发,并结合运动方程,运用特征线方法求解,模拟了Es层在潮汐风场作用下的形成.模拟结果证实了风剪切理论的合理性及潮汐风场导致突发E层形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东亚地区电离层Es出现率峰值的时空演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亚地区20多个台的电离层垂测资料,进行逐年、逐月与逐台的比较研究,发现Es出现率峰(Es出现率最大处)具有时空演变.冬季的白天,峰位于低纬;夏季的白天,峰的位置随太阳活动的不同而变动;春秋两季的峰不明显,隐约可见其振荡在类似于海口与国分寺的纬度之间;夜晚,兰州、新乡与国分寺,几乎既是夜晚各季节的主峰所在,又是白天冬夏季节的亚峰地点.可见Es出现率峰,有着十分规则的变化,这一点与以往结论有别.   相似文献   
5.
中国典型区域Es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中国海口、长春和拉萨三个站1976-1986年一个太阳周的观测数据, 对中国典型区域的Es特性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不同强度Es (f0Es > 3, 5, 7, 9MHz)出现概率随本地时、季节以及太阳活动的变化规律, 并对电离层Es遮蔽情况(包括全遮蔽和半遮蔽)进行了系统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各种强度的Es出现概率均是白天大于夜间, 夏季高于其他季节, 随太阳活动性变化规律不明显, 地区差异较大, 大部分情况拉萨站Es出现概率最高; 对于全遮蔽和半遮蔽特性, 不同站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6.
谭辉 《空间科学学报》2000,20(4):373-379
对重庆(29.5,106.6)与兰州(36,103.9)f0Es>5MHz的Es出现率和E层临界频率f0E进行了详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此两地Es出现率的变化特征显著.白天重庆高于兰州;晚上则正相反.(2)出现率的这种变化与Es环境电离密度的变化趋势十分一致.(3)上述特征的形成,除了此两地纬度上的差异外,与兰州地处地磁Sq电流系的焦点很有关系.   相似文献   
7.
We present the first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of mesopause sodium (Na) and potassium (K) layer by a lidar which has Na and K channel simultaneously at the South Hemisphere site, São José dos Campos (23.1°S, 45.9°W). Measurements reported here were conducted on two nights with 3.5 and 8?h of observations in November 2016. On 20 November 2016, sporadic layers in both Na and K layer occurred above 100?km, and the higher layers corresponded well with sporadic E (Es) layer. And the density of Na at 100–105?km is higher than that at main layer around 90?km, but K density around 100?km is at least 3 times smaller compared with the K density around 90?km for the similar period. On 21 November 2016, both sporadic layers occurred in main layer height with obvious descending variations with time, which seems like tidal induced. Notably, the peak K/Na ratio slowly increased with time. And Na layer and K layer showed different processes along with time with K density reaching its maximum 1?h later than that of Na. Correlations of Na/K density, Es, and winds we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