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航空   41篇
航天技术   10篇
综合类   8篇
航天   1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7 毫秒
1.
本文以《模拟电路》及相关实验为例,分析了实践性教学的现状,找出了实践性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改进措施,以期达到提高实践质量与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姚黎 《空载雷达》2005,(4):78-81
利用计算机建立通用件库可减少大量的重复操作,提高设计效率,达到较高的标准化水平。基于尺寸驱动的参数化设计可以实现同类零件的相互调用。本文介绍了用I-DEAS软件建立通用件库的过程,并以典型的微波器件为例,详细介绍了通用件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粘流与无粘流的相互作用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总结了粘流/无粘流的各种计算方法和结果。重点在于介绍定常流动中的弱相互作用。首先叙述了弱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给出了不可压流动和跨音速流动中粘流/无粘流相互作用的某些正耦合的计算结果。讨论了在分离区附近边界层正方法失效的原因。然后介绍了边界层反方法和适用于带分离的流动中半反方法耦合的粘流/无粘流的相互作用方法。文中也简单地总结了三维情况的应用和强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线性稳定性理论和直接数值模拟研究了带有入射斜激波的、来流马赫数Ma=4.5条件下的平板边界层的失稳特性。重点考察了在由于激波边界层相互干扰,平板边界层上形成分离区,又进而产生激波、膨胀波和旋涡等复杂流动现象的流场上游,引入小扰动的TS波后,扰动波传播通过带有这些复杂流动现象的流场时,扰动波的发展变化特点。通过对流场中扰动波(包括基本波和衍生波)演化特征的分析,研究分离和激波等复杂流动现象对平板边界层稳定性的影响特点。数值模拟发现,激波的出现不同于一般的压缩波,在亚声速区与超声速区对扰动波演化的影响是不同的,此外,分离对扰动有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规模盛大,人气鼎沸的CIMT 2007(第十届中国国际机床展览会)落下了帷幕,1100家参展商来自28个国家及地区,中外各半;观众超过24万人。对于这一名列国际四大机床名展之一的展会,参展者与观众均感兴奋,意犹未尽。不少人在问:是什么因素使得CIMT 2007如此红火?个人认为因素应该有四,或曰四大背景:  相似文献   
6.
<正>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周年来,我国民航快速发展,民航运输总周转量自2005年起,已越居世界第二位,跨入世界民航大国行列,成就令世人瞩目。但在个别时期,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也曾出现过低谷。当前正面临全球经济危机,也是国内各行业研究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领会国家宏观经济发  相似文献   
7.
应用有向网络图建立了一种可拆卸性评价模型,提出了利用关联矩阵进行运算的可拆卸性评价算法,并以某机构的输送装置为例,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AutoCAD2000、R14和CAXA文件的转换以及与Word的链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AutoCAD2000、R14和CAXA文件的相互转换的操作方法,阐述了它们与Word链接的技巧,并指出了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要正确评价改革开放三十年,需要注意几个重大问题:高度评价改革开放30年不等于贬低甚至否定前29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等于否定计划经济体制的意义;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等于否定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意义;提出科学发展观不等于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理念论作为哲学与神学的交汇点,形式是神学的,所阐述的内容却并非都是消极的。它以特定的方式论述了一般、共相是认识的唯一对象,以极端的方式肯定了主体认识结构在认识中的作用,以颠倒的形式阐述了认识是一个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辩证过程。这一学说对认识对象、认识起源以及认识过程所做的深刻揭示,对以后的西方认识发展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