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航空   4篇
航天技术   2篇
综合类   5篇
航天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人的全面发展,其内涵与外延是十分丰富和深刻的。"全面"是指人的各项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养成和提高,是每个社会成员全部力量和才能的展示过程。现代化潮流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形式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为促进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实现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采用复合可压流法和考虑粘性影响的一维流法设计了满足最大次流流量的引射喷管冷却结构,并采用Delphi语言开发了具有友好人机界面的设计应用软件,对引射喷管抽吸特性规律进行了研究,利用Fluent商用软件进行了设计引射喷管结构的数值模拟,验证了计算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以航海专业男生班为实例,从人性角度,运用心理学方法,着重分析其缺少异性交往所出现的问题,探讨引导航海专业男生在异性交往中健康成长的方法与途径,给学校教育管理者在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异性交往,提高科学化、人性化教育管理水平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国际工程承包中,索赔工作是一项复杂艰辛的事情,受诸多因素影响。尽管有FIDIC合同条件的原则规定,但实际施工中会经常发生违背合同条件的事例。本文用实例分析阐述索赔工作的复杂性,并根据经验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曹夫 《飞碟探索》2004,(5):41-42
在1997年美国天文学年会上,天体物理学家杰弗里·马斯和保罗·巴特勒发布了一条惊人的新闻:在室女座和大熊星座中有两颗行星,“其上可能有人”评论家认为此说只不过是一种推测假定这两位科学家所言不谬,而且地球上的人愿意与这两颗行星上的人建立联系,那么双方怎么才能交往呢?就此问题,欧洲航天局火箭运载系统部技术司负责人吉恩·弗朗索瓦兹·利伯海尔接受了德国记者的采访记者:如何与生活在遥远星球上的人交往?利:要想得知这一问题的答案,首先得具有极强的记忆力这两颗行星距地球大约有30光年(1光年即光在1年中所走的距离)远,也就是说,地…  相似文献   
6.
英汉两个民族在逻辑思维上的差异、不同。中国学生在与西方人交往时,常常感到有障碍,异和语言技巧两大方面的障碍。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语言表达方式的本文认为中国学生主要有东西方文化差  相似文献   
7.
在AT91RM9200微处理器的基础上,通过扩展键盘显示电路、I/O接口电路以及恒流、恒压充/放电控制电路,设计了可充电电池性能检测装置控制器,并在μC/OS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础上,集成μC/GUI图形界面以及LwIP TCP/IP协议栈,实现了数据采集、人机界面、网络通信控制等功能.样机试验表明,该系统功能强大,人机界面友好,易于操作,且精度较高,性能安全可靠,大大提高了电池的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8.
网络拥塞是基于包交换的IP网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流媒体应用有实时性等要求,需要检测网络拥塞状态并进行相应的调整.传统的检测拥塞的方法是计算丢包率,而调整策略是AIMD((Additive Increase and Multiplicative Decreas).AIMD中的调整参数通常事先确定,不能很好地反映网络状态.在对网络状态进行测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拥塞调整策略TITD (Testing Increase and Testing Decrease): 当网络拥塞时,发送速率直接降低到接收端实测的接收速率;当网络空闲时,速率增幅根据测试出的RTT值确定.由于速率的调整自适应于网络状态,TITD策略在TCP友好性和速率波动方面均优于AIMD.  相似文献   
9.
正从1974年第一条通往西欧的远程国际航线开始,"飞出去"的中国民航也打开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大门。42年前,北京向巴黎起航的国航,如今已经拥有了覆盖全球六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络,正向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枢纽网络型航空公司的目标稳步前进。"一定要飞出去!"1966年9月20日,法航一架波音707飞机飞抵上海,开通了西方世界第一条飞往中国的航线。7年后的1973年,法航再次成为率先通航首都北京的西方航空公司。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前提本身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主体际交往观所规定的主体本质上是虚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