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航天   7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1.
从天线相位中心的定义出发,针对分布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卫星基线获取过程中涉及到的“小型宽波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天线和“大型窄波束”SAR天线,首先,研究了两型天线的相位中心特性,之后,开展了天线相位中心对基线的影响分析,明确了分布式InSAR卫星相位中心的研究重点在于双星间天线相位中心准确度和稳定度的一致性控制;结合工程研制,最后,给出了两型天线相位中心不同的控制措施。文章的研究工作对分布式InSAR卫星系统的研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有灰色模型预测方法进行遥测变量预测时所存在的建模精度、外推能力依赖于生成序列光滑程度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显著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的改进算法。该算法以光滑比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改进序列光滑度的综合变换函数,并且通过严格的理论证明和实测数据试验分别验证了采用该方法,不但使得变换后的建模数据较采用传统幂函数平滑方法、线性函数平滑方法以及对数函数平滑方法具有更好的光滑程度,而且通过引入可调参数使得算法具有更大灵活性和更广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InSAR图像配准雷达几何法处理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图像配准是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信号处理的关键步骤。基于雷达几何的InSAR图像配准方法。利用主辅雷达成像几何和外部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主辅SAR图像配准。基于SAR图像距离多普勒定位方程,系统梳理了配准处理精度的影响因素,对各误差因素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综合分析了该算法对重复航过和单次航过InSAR系统图像的配准处理性能。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分析结果对我国InSAR地面系统建设和相关卫星指标论证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4.
太阳电池阵在空间会以较大的速度展开到位并锁定,这会给太阳电池阵的对日定向驱动机构(SADA)带来一定的冲击载荷,而仅依靠软件仿真很难得到准确可靠的冲击载荷数据。文章提出在卫星星体与太阳电池阵根部铰链之间串接一个测量工装,通过测量工装产生的应变可间接获得冲击载荷。该技术措施已在型号研制中得到应用,为驱动机构承载能力的设计分析和考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天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天基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技术发源自合成孔径雷达(SAR)技术,突破性地实现了平面向立体维度的拓展,并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差分干涉(D-InSAR)等一系列技术研究方向。经过近30年的技术积累和工程实践,InSAR技术已从理论走向工程实践,填补了天基高效测绘手段的空白,产生了极大的应用效益,其中,德国TerraSAR-X/TanDEM-X系统、我国天绘-2卫星系统均为典型代表。同时,基于InSAR技术体制以及在轨数据的积累和研究,不断衍生新的技术方向、新的应用前景,该技术领域仍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从InSAR技术原理出发,介绍了天基InSAR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典型应用。通过天绘-2卫星系统真实在轨数据的分析与解读,阐述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工程与技术基础。通过分析天基InSAR主要应用方向的观测需求,给出了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SAR(合成孔径雷达)发射的相干信号之间会使图像产生相干斑点噪声,严重影响SAR图像的应用,需加以抑制。通过研究分析,一副图像小波分解之后的小波系数在幅度、符号之间具有强烈的相关性,由此提出了一种小波去斑算法,该算法考虑了小波系数幅度、小波系数符号之间的相关性。利用合成斑点噪声图像和实际SAR图像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算法在抑制SAR图像斑点噪声的同时,具有更好的边缘细节保持能力,提升了SAR图像后续应用效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传统方法在求解滑动摩擦条件下弹性非相似接触问题时存在多项式积分过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直接求解方法。建立了弹性非相似体接触问题的模型,用修正的高斯-雅可比积分公式求解奇异积分方程,可求得接触表面上的接触应力和与疲劳相关的平面应力。因计算中不含积分过程,所提方法能更有效、更直接地求解滑动摩擦条件下弹性非相似接触问题,且计算过程可用于其他类型的接触问题。用一个算例,通过与精确解的比较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计算了圆柱型压头与弹性半平面在滑动摩擦条件下的接触应力分布实例,分析了摩擦因数对接触表面应力分布的影响规律,探讨了接触表面产生裂纹的可能原因。结果发现:接触面的摩擦效应导致接触区质心向接触区尾翼偏移,偏移量随摩擦因数增大而变大,这会产生偏移力矩,而法向接触力与接触区长度近似呈抛物线型的变化关系。研究对设计实际工程中具抗疲劳性能的零部件有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