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航空   2篇
航天技术   9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舰载战斗系统(Combat System)或称为战斗数据系统(Combat Data System)或战斗指挥系统(Combat Direction System)是现代军舰作战的核心,负责由传感器到操作者再到武器系统间的信息综台与数据处理.执行一系列包括分析由传感器所送入的目标资料.进行识别分类、威胁程度判断战术恋势图像的生成作战决策的拟定与执行辅助  相似文献   
2.
50—60年代时由于发射机技术的单一,当时的发射机不是只能发射连续波信号,就是只能发射脉冲信号.因此干扰机也只能够在单模式下使用,舰艇需各配备一套噪声与欺骗干扰机才能同时具有干扰与欺骗干扰能力。70年代后由于能够工作在连续波与脉冲波两种模式的行波管放大器的实用化,同时出现了具备噪声干扰与欺骗干扰的双模式干扰机,同一部干扰机既能发射压制性的连续波噪声干扰,又能产生应答式的欺骗脉冲干扰,发射脉波时的峰值功率可较发射连续波时高数十倍.从而增加了干扰机的运用弹性:干扰机依据状况的不同可产生压制性的连续波噪声干扰,也可产生欺骗的脉波信号.目前绝大部分的主动干扰机都已同时拥有噪声与欺骗干扰2种作业模式,可在双模式下作业。而拜微波集成电路技术进步之赐.90年代后小型.可以火箭动力擦布或置于小艇上拖曳的舷外主动雷达诱饵也逐渐实用化.可与现有电子战系统整合以对抗单脉冲导弹导引头的威胁。  相似文献   
3.
电子反制是指一切破坏和干扰敌方雷达或光电系统检测我方目标信息的技术,也就是使敌方不能有效的获取、传输和利用电子信息,藉以影响、延缓或破坏敌方指挥决策过程与制导武器的使用。运用的方式包括破坏性(destructive)与非破坏性(nondestructive)两大类:破坏性电子反制是以电磁能(如电磁脉冲)、定向能(激光、微波)或反辐射武器直接攻击敌方人员装备;非破坏性电子反制即俗称的软杀伤(SoftKill).主要是通过使对方感测器收到辐射或散射的干扰信号,来破坏或欺骗其正常的作业,进而保护己方作战平台或军事目标兑遭敌方导引武器的攻击,  相似文献   
4.
在60年代末到70的代初期的越南战争中,以美国海空军飞机与越南北防空体系间的对抗为核心的电子战又使各类新式电子战技术的发展迈上一个新的高峰,如反辐射攻击等雷达对抗的新措施纷纷出现。但是,相较于迅速开展的航空电子战,此时舰载电子战设备多系被用来配合舰载雷达与声纳探测目标,海上电子对抗仍仅是海战的一个辅助方式,各国军方对海战的认识大致上仍不脱离以传统的飞机投射炸弹、火箭,使用舰载火泡或者舰射、潜射鱼雷等方式来进行,舰载电子战系统也是以侦测、干扰舰载或机载火控雷达的主要目的。有限的作战形态认识无法推动舰载电子战设备产生革新的发展,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60年代末期。  相似文献   
5.
电子战的发生是人类技术文明进展在战争中的反映,是人类在电磁频谱应用上的一个特殊创举。人类最早系统地对电磁频谱进行认识与利用须从1861-1862年间马克斯威尔(Maxwell)从理论上预见了电磁波的存在开始追溯,而后赫兹(Hertz)于1888年以实验确认了马克斯威尔理论的正确性,期间又经过法国布朗利(Branly)与英国的洛奇爵士(Lodge)等人对电磁波发射与接收设备的改进,  相似文献   
6.
对Ni Ti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在准静态和动态加热工况下回复应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准静态工况下的本构模型迭代算法,该算法可以较好地吻合试验数据。同时阐述了SMA丝作为驱动器时,传统本构模型在动态加热工况下的局限性,并提出了一种简洁高效的平均速率插值算法。该算法能较好计算动态加热工况下SMA丝驱动回复应力,与试验结果相比较,相对误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7.
继用于昭和52年度舰(52DE与52DD,即1977年通过预算的“石狩”级护卫舰与“初雪”级护卫舰)的FCS-2于80年代初正式服役后,日本防卫厅技术研究本部于1983年-1985年间开始研究后继型的研究。1986年正式开始通称为FCS-3的舰载新式射击指挥系统的研发。由经验丰富的三菱电机负责开发工作。依据海上自卫队舰队对未来舰队防空的需求,尤其是针对反舰导弹这类低空高速目标的威胁,海上自卫队希望新的火控系统之功能不仅限于以往FCS-1、FCS-2的目标追踪与武器管制,新的FCS-3应该具备一套能够同时满足目标搜索、追踪与武器制导等目的的多功能雷达,还须突破过去的火控系统一次只能接战一个目标的限制,具备同时对抗多个目标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自20世纪60年代弹道导弹成为头号战略投射武器后,对核超强来说,除了针对大气层内传统飞机类型目标的防空体系外,一套针对弹道导弹这类大气层外威胁的早期预警、监视体系也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进行大范围空域监测,追踪导弹试射、情报收集、追踪太空物体,或者是实施核报复攻击,拦截弹道导弹甚至是对任何大规模空中攻击采取防御措施,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依赖顾警系统的资讯作为决策基础。  相似文献   
9.
苏联早期预警系统发展过程与美国类似.都是先针对轰炸机的大气层内预警再扩展到针对大气层外来袭的弹道导弹预警。50年代中期,苏联于其西部边境部署塔林防线(Tallinn Line)后,对其轰炸机的防御能力便有长足进步,其后,苏联逐步将预警雷达监视范围往国土四面延伸,最高峰时全境分布有1万座以上各式机型的陆基雷达,尤其是北从摩尔曼斯克.南至俄土边境的西线,以及防御重点的莫斯科、列宁格勒与巴库一带,雷达的分布更是绵密。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航空发动机叶片表面高质量磨抛工艺方法,研究了7轴联动专用数控砂带磨床,提出了叶片型面刀触点处磨抛余量计算方法,考虑了磨抛工具宽度、直径、弹性模量等诸多影响抛光力的因素,优化了施加于接触轮上的磨抛压力,实现了定量磨抛的工艺方法,生成了变抛光力NC程序.最后对铣削后航空发动机叶片进行磨抛工艺试验,加工后叶片表面光洁度较好,并且叶片型面尺寸精度与粗糙度均处于实际加工要求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