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3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43篇
航空   353篇
航天技术   46篇
综合类   58篇
航天   2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0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了五孔探针气动数据的插值方法,为提高插值精度,开发了基于传统线性插值法的三维线性插值法。该方法把同一探针在不同马赫数下的校准图形成三维数据库,将实验数据通过三维图进行插值。并使用改进前后的两种插值方法分别对校准风洞测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对比结果证明:在实验工况连续变化的情况下,三维线性插值法在插值精度上要优于传统线性插值法。特别是在来流马赫数变化较大时,该方法可以改善单一校准文件处理造成的数据精度问题,可用于自动化流场采集系统,为流场高速高精度采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3.
五路方位关节是某型号雷达中的一个重要结构件 ,其结构复杂、体积小、制造精度高。文中阐述了五路方位关节的结构工艺特点 ,选用了真空钎焊工艺方案 ,使用化学镀金新工艺 ,采用数控精密加工、数控线切割及电火花加工技术 ,提高了产品质量 ,改善了器件的电气性能。  相似文献   
4.
5.
6.
文章简要介绍了超模式和斜模式采样的概念,结合超模式采样技术和斜模式采样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传输型光学遥感器的采样方法,即超模式斜采样,该方法充分发挥了超模式和斜模式采样的优占、,在图像信噪比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地面采样间距大大缩短,遥感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可以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实现超模式采样焦平面3种解决方案面临的技术难点,为避开器件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斜模式采样方法。以任意两维周期采样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斜模式采样技术的物理原理,并通过实验手段验证了斜模式采样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改变探测器推扫方向的采样间距符模式采样技术可以提高传输型光学遥感器图像的空间分辨率,该技术相对于超模式采样技术,工程实现上要简单。  相似文献   
8.
在多传感器环境下,每个传感器探测多个目标,接着产生相应的跟踪。这些跟踪可能互不相同,经过融合后,传感器生成有关目标的更精确的运动信息和属性信息。目前已有两种方法可以达到上述目的,一种是测量值融合法,一种是状态矢量融合法。众所周知,测量值融合计算法通常最优,但计算费时,而状态矢量融合算法计算省力却是次优。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两个传感器中获得的待融合状态级估值,由于通常存在被跟踪目标的过程噪声,通常并非条件独立。值得注意的是,状态矢量融合已有三种计算法:加权协方差法、信息矩阵法和伪测量法。本文仅限于讨论状态矢量融合中信息矩阵形式的性能评估。利用信息矩阵计算法已经推导出稳态融合协方差的闭式分析解并作为一种性能的度量方法。注意,推导出的结果基于两个传感器同步工作且没有误关联的假设,或是在研究时考虑了融合测量值。并且我们将推导出的结果用蒙特卡罗仿真进行了比较,过去曾有许多作者利用蒙特卡罗仿真来预测融合系统的性能。这些结果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跟踪融合的作用原理,并大大简化了对融合性能的评估。此外,有了这样的解,简化了对各种不同工作条件下设计融合系统的折衷研究。  相似文献   
9.
A strategy is being developed whereby the current set of internationally standardized space data communications protocols can be incrementally evolved so that a first version of an operational "Interplanetary Internet" is feasible by the end of the decade. This paper describes its architectural concepts, discusses the current set of standard space data communications capabilities that exist to support Mars exploration and reviews proposed new developments. We also speculate that these current capabilities can grow to support future scenarios where human intelligence is widely distributed across the Solar System and day-to-day communications dialog between planets is routine.  相似文献   
10.
Kicza M  Erickson K  Trinh E 《Acta Astronautica》2003,53(4-10):659-663
Recent ev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Program have resulted in the necessity to re-examine the research priorities and research plans for future years. Due to both technical and fiscal resource constraints expected 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t is imperative that research priorities be carefully reviewed and clearly articulated. In consultation with OSTP and the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OMB), NASA's Office of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Research (OBPR) assembled an ad-hoc external advisory committee, the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Research Maximiz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REMAP) Task Forc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outcome of the Task Force and how it is being used to define a roadmap for near and long-term Biological and Physical Research objectives that supports NASA's Vision and Mission. Additionally, the paper discusses further prioritizations that were necessitated by budget and ISS resource constraints in order to maximize utiliz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Finally, a process has been developed to integrate the requirements for this prioritized research with other agency requirements to develop an integrated ISS assembly and utilization plan that maximizes scientific outpu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