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航空   6篇
航天   1篇
  2023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赵庆云  孙昂  黄宏  程思锐  张艳 《航空制造技术》2023,(16):104-110+123
针对研制的内锥衬套高锁螺栓进行性能试验,开展复合材料/金属双搭多钉连接接头静力和疲劳试验及接头失效分析。结果表明,研制的内锥衬套高锁螺栓抗拉、双剪、疲劳及冶金性能合格,拉伸断口显微特征为韧窝。复材/铝合金多排钉连接接头间隙配合钉载比例差为41%,干涉配合钉载分配比例差为34.7%(1.0%的相对干涉量下);复材/钛合金接头间隙配合钉载分配比例差为43.3%,干涉配合钉载分配比例差为37.7%(1.0%的相对干涉量下),干涉配合可以提高钉载分配的均匀性。复材/铝合金接头干涉配合的疲劳寿命约为间隙配合的1.7倍,复材/钛合金接头干涉配合的疲劳寿命约为间隙配合的3.4倍。间隙配合连接的断裂试样主裂纹萌生于孔壁和试件表面,干涉对孔壁有强化作用,其主裂纹萌生于试件表面孔角和孔壁。7050铝合金呈现解理和韧窝的混合特征,TA15显微显示为准解理断裂,存在少量等轴韧窝和河流花样。  相似文献   
2.
采用经过改性的低成本树脂膜熔渗工艺(RFI)用5228A高温环氧树脂体系,以国产纤维CCF300碳纤维为增强材料,对改性后的RFI专用5228A环氧树脂体系的RFI工艺参数进行研究。对5228A树脂体系RFI成型的全部过程中渗透浸渍纤维和树脂固化成型两个基本工艺的树脂体系的黏温性能、浸渍压力、CCF300纤维预制体的压缩特性以及固化动力学和固化工艺参数等因素的研究表明:改性后的RFI专用5228A环氧树脂体系能够完全满足RFI工艺的要求。RFI专用CCF300/5228A碳纤维复合材料的最佳浸渍工艺为(125±3)℃,(0.1±0.02)MPa下,保温90min;树脂固化成型的最佳工艺参数为:加压至(0.5±0.02)MPa,然后升温至(190±3)℃,恒温90min。整个工艺过程中的升温速率保持在1~1.5℃/min之间。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种结合频率切换分集(Frequency-Switched Transmit Diversity,FSTD)技术的空频编码方法.该方法通过将4个发射符号扩展为2组Alamouti编码以及采取星座图旋转的处理方式,获得了全分集全码率增益.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性能优于基于相移分集(Phase shift dive...  相似文献   
4.
采用开缝衬套冷挤压工艺对飞机用7050铝合金进行挤压强化,针对不同挤压量及铰削量对孔边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得到挤压量及铰削量与残余应力分布的关系.研究表明:采用冷挤压孔强化技术可以改善孔边应力分布,形成有利的残余压应力层.强化后铰孔会减弱残余压应力,对于φ6mm孔铰削量应控制在0.16mm范围内.残余压应力随强化量的增加而增大,5%的挤压量残余压应力值最大达到-276MPa.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未来战争需要,某型飞机根据空中加油对受油飞机的要求,对该型飞机电传操纵系统进行了加装设计.仿真结果表明,经过重新设计的电传操纵系统,在空中加油状态下,飞机稳定性增加,并且能在规定范围内稳定地改变和保持姿态角,从而跟踪加油机的姿态变化.本文提出了依靠三维大气紊流场的方法,建立了空中加油状态下飞机动力学模型.设计出了加装空中受油后的控制规律,得到了受油状态下的仿真结果,对电传操纵系统加装空中受油技术实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军用飞机无维修待命时间指标尚未开展详细预计的问题,通过对影响无维修待命时间的因素分析,提出非电子产品的非工作失效率外场评估方法,结合电子产品的非工作失效率预计值,对军用飞机的无维修待命时间进行了详细预计,并分析了薄弱环节,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准则。  相似文献   
7.
一般情况下,润滑油对发动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关系着发动机能否安全可靠工作以及工作性能的优劣。由于润滑油中带有大量的发动机磨损情况的有用信息,需要对润滑油进行油液监控分析,从而可以得到发动机的磨损情况,可提前发现发动机的潜在故障,做到预防性维修。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变换和AR-GM(1.1)方法对滑油金属含量时间序列值的变化情况进行预测。通过与GM(1.1)预测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