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1篇
  免费   304篇
  国内免费   281篇
航空   1285篇
航天技术   275篇
综合类   193篇
航天   36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85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01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of atmospheric normal modes (NMs) and orographic gravity waves (OGW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to the mechanistic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Model (MUAM) simulating atmospheric general circulation. Based on the 12-members ensemble of runs with the MUAM, a composite of the stratospheric warming (SW) has been constructed using the UK Met Office data as the lower boundary condition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OGW amplitudes increase at altitudes above 30 km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fter the SW event. At altitudes of about 50 km, OGWs have largest amplitudes over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mountain system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mposite SW, and over Himalayas after the SW. Simulations demonstrate substantial (up to 50–70%) variations of amplitudes of 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PWs) during and after the SW in 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estward travelling NMs have amplitude maxima not only in the Northern, but also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where these modes have waveguides in the middle and upper atmosphere. Simulated variations of PW and NM amplitudes correspond to changes in the mean zonal wind, EP-fluxes and wave refractive index at different phases of the composite SW events. Inclusion of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OGW effects leads to decreases in amplitudes (up to 15%) of almost all SPWs before and after the SW event and their increase (up to 40–60%) after the SW in the stratosphere and mesosphere at middle and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It is suggested that observed changes in NM amplitudes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during SW could be caused by divergence of increased southward EP-flux. This EP-flux increases due to OGW drag before SW and extends into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相似文献   
2.
We study the Propagation and damping properties of Alfvén gravity waves in the presence of the vertical magnetic field in the viscous solar plasma under influence of the background flow by deriving a fourth order dispersion relation in terms of the Doppler shifted frequency. We derive the dispersion relation under WKB and Boussinesq approximation. We study the damping of Alfvén gravity waves for the wave frequencies less than and greater than the Brunt-Väisälä frequency. We find that the Brunt-Väisälä frequency divides the frequency ranges where the weakly or strongly damped oscillations occur. The background flow exhibits a strong effect on weakly damped oscillations and a weak effect on the strongly damped oscillations. We also notice that the damping of both the strong and weakly damped oscillations depend on the Brunt-Väisälä frequency and wave number. The effect of the background flow is also being governed by the Brunt-Väisälä frequency and wave number. We als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gravity wave mode after filtering the Alfvén wave mode by minimizing the magnetic field and noticed that the background flow shows a very strong effect on the gravity wave mode.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面向下一代运载火箭分布式模块化电子系统(DIMA)的集成技术及系统架构。针对下一代运载火箭复杂电子系统的特点,按照系统集成的路线,对系统设计目标、系统功能需求分析、系统抽象机制、系统综合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论述。首先,根据电气系统功能获得系统需求,采用功能抽象和层次抽象定义系统抽象模型,提取出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子功能模块,并对模块的属性、交换关系、时序约束关系等进行定义;然后采用可视化表征方法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利用系统综合技术实现了从系统功能到硬件资源的映射,从而给出了集成控制单元和模块的种类;随后采用分时分区的设计理念对系统节点分区划分方案及容错架构进行了定义,并对分区操作系统的调度模型和交换式的数据交互网络进行了论述,最终给出了系统软硬件架构。  相似文献   
4.
调研了美国航天型号研制中设计余量留取的情况,结合系列化构型论证工作,对运载能力设计余量留取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关键参数对运载能力的影响,针对不同目标轨道、系列化构型的差异,探索得到了运载能力设计余量差异化留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侦察星座目标单一、弹性低的问题,提出了多等级区域侦察弹性星座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将星座设计过程按区域等级信息分为多个子星座逐步设计,直到整体星座对所有的区域性能满足设计要求。以区域被划分为3个等级为例,首先对星座设计需求、设计指标及设计步骤进行了分析。其次推导了地面最低分辨率和轨道高度的关系并确定了不同子星座的轨道高度。最后考虑轨道倾角、一箭多星发射、光照和升交点漂移同步约束,构建基础星座、子星座1和子星座2的优化模型。最终设计星座为3层混合星座,共8个轨道面和70颗卫星,星座对各等级区域的最大重访时间分别为10937s,12241s和17437s,弹性指数为2213%,2420%和6361%。结果表明该方法设计的星座可实现对区域覆盖和弹性分级的设计要求,证明了方法的有效性。对比Walker星座设计方法,在同等设计要求下,Walker星座所需卫星数为156颗,多等级区域侦察弹性星座所需卫星数远低于Walker星座,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该星座设计方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李安醍  李诚龙  武丁杰  卫鹏 《航空学报》2020,41(8):323726-323726
针对无人机在城市空域环境和密集交通流下的避撞决策问题,提出马尔科夫决策过程(MDP)和蒙特卡洛树搜索(MCTS)算法对该问题进行建模求解。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在求解过程中为保证实时性而使其搜索深度受限,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导致在含有静态障碍的场景中无法实现避撞的同时保证全局航迹最优。因此结合跳点搜索算法在全局规划上的优势,建立离散路径点引导无人机并改进奖励函数来权衡飞行路线,在进行动态避撞的同时实现对静态障碍的全局避撞。经过多个实验场景仿真,其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均能在不同场景中获得更好的性能表现。特别是在凹形限飞区空域仿真模型中,改进后的算法相对于原始的蒙特卡洛树搜索算法,其冲突概率降低了36%并且飞行时间缩短47.8%。  相似文献   
7.
陈雨童  胡明华  杨磊  张昊然  赵征 《航空学报》2020,41(9):324045-324045
为了解决在基于航迹运行的空中交通管理自动化系统中人机意识同步的问题,以航路运行为对象,开展了面向受限空域的自主四维航迹(4DT)冲突探测与解脱(CD&R)技术研究。基于自由航线空域(FRA)环境,提出基于栅格的空域离散化处理与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受限空域自主航迹运行两阶段方法:阶段1运用可视图(VG)法和Dijkstra算法,实现了满足限制区约束的航空器期望航迹快速规划;阶段2提出航迹可达时空域模型及其图形化表达方法,并基于连续飞行动力学推导出了不同情况下的航空器位置更新模型,并采用局部冲突探测与解脱方法,以飞行距离最短为目标,实现航空器自主路径与速度联动规划,从而支撑空地、人机认知同步的无冲突四维航迹生成;最后,以中国西部典型空域为运行场景开展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计算高效性和模型有效性,并对栅格尺寸和探测距离这2个关键参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支撑复杂空域高密度运行环境自主航迹运行,为推动自主空中交通系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市场上往往具有多款机型能够满足航空公司增加或更换退役飞机的需求,因此需要对这些机型进行产品竞争力及投资分析评估。本文从备选机型角度,提出了飞机选型的4大分析要素并根据实际运营情况分别进行了详细分解研究。应用于案例的分析和计算表明,该方法符合航空公司实际选型评估需求,对航空公司合理评估和选择机型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以火星采样返回任务中火星表面上升为背景,研究了基于惯性测量单元(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 IMU)、嵌入式大气数据传感系统(Flush Air Data Sensing System, FADS)和无线电信标的组合导航方法。首先,在传统的IMU导航框架中加入由无线电测量获得的相对距离、速度信息,以及由FADS获取的动压、温度数据,建立了基于IMU、无线电和FADS的导航观测模型;然后,基于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 UKF)技术对测量信息进行了融合,并压制了过程噪声和测量噪声,从而对上升器的状态进行了联合估计;最后,在数值仿真中,将UKF与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Adaptive Unscented Kalman Filter, AUKF)技术进行了对比,在比较不同滤波器性能的同时,验证了组合导航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吸气式电推进系统作为有可能实现长寿命超低轨飞行的技术而被关注。根据不同轨道环境条件,采用管状结构进气道、以及机械增压的吸气方式,讨论了吸气式电推进系统所需的可行条件。分析表明,在轨高度180~240km,航天器所需总功耗与迎风面之比需要大于2kW/m2,电推力器比冲需大于4×104m/s,方可满足推阻平衡需求。分析得出,实现吸气式系统在地球轨道的运用,关键技术在于增加气体收集效率并且降低收集功耗,同时电推力器的效率还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