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39篇 |
国内免费 | 91篇 |
完全免费 | 1634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256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62篇 |
2020年 | 57篇 |
2019年 | 35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70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91篇 |
2013年 | 164篇 |
2012年 | 201篇 |
2011年 | 194篇 |
2010年 | 171篇 |
2009年 | 202篇 |
2008年 | 160篇 |
2007年 | 125篇 |
2006年 | 122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79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83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54篇 |
1999年 | 49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快速、可靠的起动能力是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影响其起动的因素多而复杂,而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宽广的工作范围又给起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带来了困难。本文根据某型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起动试验过程中的情况,通过数字仿真和试验数据,综合分析了影响起动性能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2.
3.
4.
5.
6.
7.
针对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以有旋特征线理论研究了一种型面压升规律可控的新型轴对称基准流场;结合流线追踪技术,以等压力梯度为例,探讨了一种圆形进口的内收缩进气道设计方法,并对三种不同压升规律的内收缩进气道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基准流场的内收缩进气道,能较好地保持基准流场的预定压升规律,从而拓宽了基准流场的选择范围,提高了型面设计的灵活性.针对所研究的三种压升规律,压力梯度逐渐增大的进气道其压缩效率最高,等压力梯度次之,压力梯度逐渐减小的进气道压缩效率最低.此外,研究发现,通过调整压升规律还可改变进气道的内外压分配,有助于实现此类进气道的宽马赫数范围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侧压式进气道流量系数,设计了一种前机身顶压与侧压相结合的前掠侧压式进气道,在马赫5.3小高超风洞中完成吹风实验,并用FLUENT软件对进气道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主要流动特征,获得了进气道基本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马赫5.3设计状态下,这种前掠侧压式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可以达到0.85以上,比一般后掠进气道提高20%左右。通过数值及实验研究发现,进气道下游隔离段内由于上下壁面的巨大压差导致顶板对称面两侧出现对涡,涡面将隔离段内的流动分为高速高能区与低速低能区两种流动。 相似文献
9.
基于Favre平均的N-S方程和B/L代数湍流模型,采用Jameson格式和矩阵人工粘性,对X布局的混压式超声速进气道与弹体的一体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解决了数值计算中的附面层抽吸及混压式进气 启动问题,得出了进气道内外流场的马赫数分布和速度分布,讨论了绕弹体非均匀来流条件下,进气道的位置,附面层抽吸及攻角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和进气道外型形状对弹性气动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混压式进气道必须进行附面层抽吸,进气道的位置对进气道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进气道的外型型面对弹体的气动性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颗粒轨道模型,连续相控制方程按二阶迎风有限体积方法进行离散,并对纵、横加速度载荷均为20g、30g和35g的固体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内两相流动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有纵横加速度载荷的情况下,发动机燃烧室内颗粒相会形成粒子聚集流,对承载方向的装药和壁面产生严重的冲蚀,明显改变了发动机燃烧室内原有的轴对称流动形态,同时承载方向上粒子聚集流的最大密度点随横向加速度的增加而远离发动机后封头。这些结果与实验发动机试车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为发动机绝热层异常烧蚀机理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