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8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52篇
航空   266篇
航天技术   57篇
综合类   27篇
航天   5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Gradual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s are evidently accelerated by coronal/interplanetary shocks driven by coronal mass ejections. This talk addresses the different factors which determin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accelerated ions. The first factor is the set of available seed populations including the solar wind core and suprathermal tail, remnant impulsive events from preceding solar flares, and remnant gradual events. The second factor is the fractionation of the seed ions by the injection process, that is, what fraction of the ions are extracted by the shock to participate in diffusive shock acceleration. Injection is a controversial topic since it depends on the detailed electromagnetic structure of the shock transition and the transport of ions in these structured fields, both of which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or determined theoretically. The third factor is fractionation during the acceleration process, due to the dependence of ion transport in the turbulent electromagnetic fields adjacent to the shock on the mass/charge ratio. Of crucial importance in the last two factors is the magnetic obliquity of the shock. The form of the proton-excited hydromagnetic wave spectrum is also important. Finally, more subtle effects on ion composition arise from the superposition of ion contributions over the time history of the shock along the observer’s magnetic flux tube, and the sequence of flux tubes sampled by the observer.  相似文献   
2.
用拉氏量计和分析技术研究固体推进剂冲击波作用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适合于研究固体推进剂冲击波作用过程的拉氏量计和分析技术,应用这种技术能清楚地表现固体推进剂内部状态变化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并用这种技术研究了聚硫复合推进剂、丁羟复合推进剂、双基推进剂和改性双基推进剂冲击波转爆轰和爆轰过程。结果表明,复合推进剂与双基和改性双基推进具有明显不同的状态变化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3.
冲击响应谱计算相关参数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军标GJB2238A-2004《遥测数据处理》的附录K对冲击响应谱的计算方法和阻尼系数做了明确规定, 但未明确其它参数如何选择。文中以半正弦波的冲击响应谱为例,导出了冲击响应谱分析时选择其它相关参数的原则。  相似文献   
4.
王革  薛若军顾璇 《宇航学报》2006,27(12):209-212
数值模拟了激波和Rankine涡相互作用,重点研究了波涡相互作用引起的激波结构的变化过程。应用非结构化适应网格下的二阶精度Godunov型的PLM格式来求解Elder方程,对一平面激波与不同涡强Rankine涡相互作用下瞬态激波的运动、发展进行了研究。漩涡与激波间相对强度的大小对激波结构的影响明显,弱相互作用诱导激波变形,强相互作用诱导激波变形并产生分叉。计算结果表明,应用非结构化适应网格的PLM格式所得到的数值解较好地反映了瞬态激波结构的有关特征和信息。  相似文献   
5.
庄河、光明山陨石的岩石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庄河陨石和光明山陨石是两个降落于同一地区的H5型普通球粒陨石.根据两辉石温度计求出这两个陨石的平衡温度< 500℃;根据镍纹石的带宽与组成关系,获得光明山陨石在其母体中的冷却速率约为 10-10℃/Ma,而庄河陨石中普遍出现均一的四方镍纹石表明其冷却速率更低.光明山陨石的冲击变质特征以硅酸盐颗粒破碎为主,其冲击相为S1;庄河陨石中硅酸盐矿物具明显的波状消光,并存在细小的冲击熔融脉,其冲击相划分为S2.  相似文献   
6.
冲击响应谱(SRS)分析数字化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求单自由度二阶系统冲击响应谱(SRS)的几种常用的数字化分析方法:直接积分法;快速富氏变换(FFT)法;递推法;数字滤波器方法;改进的数字滤波器方法。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双层壁内通道表面换热情况和冲击距离对换热影响,对双层壁结构内通道上、下表面的换热系数进行实验测量。由获得的换热系数来分析研究双层壁内部换热。并对冲击射流的机理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双层壁结构中,在高雷诺数时,在冲击板表面上会出现两个峰值;在进气板表面上也会出现位置随冲击高度变化的一高换热区;层板内通道表面上的换热系数随冲击距离的减小而增大。  相似文献   
8.
高速列车进入带缓冲结构隧道的压力变化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列车穿越带有缓冲结构的隧道压力变化的三维粘性流场数值模拟过程,控制方程为三维粘性、可压缩、非定常流的N-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了中心有限体积法格式,时间采用预处理二阶精度多步后差分格式进行离散,对列车与隧道之间的相对运动采用移动网格技术处理。对不同的缓冲结构缓解隧道内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缓冲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降低隧道内的压力和压力梯度的最大值,其原因在于缓冲结构延长了压缩波压力上升的时间,降低列车突入隧道时所形成的最大压力梯度;另一方面由于压缩波在缓冲结构和列车、隧道之间多次的反射,也降低了压力峰值。  相似文献   
9.
何中伟 《推进技术》1989,10(2):15-20,71
本文在一定附面层条件下,着重研究典型的强激波与紊流附面层干扰区下游扩压器出口的气流动态畸变,文中讨论了激波强度、扩压器壁面形状(直壁和曲壁)对动态畸变的影响.讨论了紊流度分布中四个峰值与相同截面上的总压沿高度分布的相互关系.最后对紊流度沿高度分布中的若干典型站的总压信号作功率谱密度和概率密度函数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二维非常规压缩型面超/高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概念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04,25(3):226-229
为了提高满足一定尺寸要求的进气道的性能,提出了一种非常规压缩型面进气道,并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该进气道和常规的二维斜楔式进气道的性能进行了比较。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设计工况下该进气道能够获得跟常规二维斜楔式进气道大致相当的气动性能。非设计工况下,该进气道性能优于常规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时,该进气道对保持前机体来流附面层的稳定性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