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4篇
  免费   665篇
  国内免费   534篇
航空   1793篇
航天技术   655篇
综合类   288篇
航天   5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3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83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07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34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87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3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液压系统油源的安全性及可靠性问题,提出油源冗余设计方法,即多油源供给多负载,当某一油源发生故障时能源选择阀切断故障油源,由其他油源给负载提供基本液压能源,系统能完成必须的服役性能。针对液压系统能源选择阀存在的频繁换向与振动问题,提出一种插装式液控能源选择阀,其先导阀采用锥阀和可变阻尼形式,主阀采用三台肩且终端有缓冲功能的滑阀。建立了插装式液控能源选择阀的数学模型,分析了能源选择阀在两种模拟故障下的切换压力及切换时间、油源压力脉动等特性。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油源压力阶跃和线性变化时,某能源选择阀切换时间分别为5 ms和7 ms。当压力发生波动时,主阀不会发生振动,还可通过液控先导阀结构设计来控制切换压力和回复压力大小。  相似文献   
2.
蜂窝材料因具备广阔的结构设计空间,已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工业领域。探索蜂窝元胞的组织结构、组分性质与材料整体性能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新型功能性材料的设计开发。本文从非平面Vertex模型的势能形式出发,结合蜂窝薄壁圆管拉伸时的轴对称特征,通过变分法得到了圆管拉伸时母线满足的控制方程,揭示了边界效应是蜂窝状薄壁圆管受拉时产生内陷的原因,并结合母线控制方程的若干特解,考察了非平面Vertex模型势能形式中包含的材料性质参数与圆管拉伸后内陷程度及范围的关系。研究还指出,蜂窝材料的材料性质包含在非平面Vertex模型的势能形式中,为蜂窝状材料整体性能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王方  韩宇轩  窦力  王煜栋  金捷 《推进技术》2021,42(10):2295-2305
航空发动机熄火预测是重要关键问题之一,湍流和化学反应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使预测非常困难。本文采用大涡模拟(LES)对湍流进行高精度模拟,采用概率密度函数输运方程湍流燃烧模型(TPDF)耦合JL4、Z66和H73三种化学反应机理,对预混丙烷钝体熄火现象和规律进行研究。JL4的反应机理最简单,反应释热快,局部放热高,火焰宽度大,火焰两侧温度梯度大,燃烧更加趋于稳定,无法模拟出熄火状态。H73机理绝热火焰温度低,火焰温度低,回流区中部OH含量高;在近熄火状态,大量CO被氧化,释放热量过高导致无法模拟出熄火现象。Z66机理可以模拟出火焰正常状态,在低当量比下也可以模拟出熄火状态。本文算例中,局部Da数大于1的区域超过35%则会发生熄火。  相似文献   
4.
During solar flares, the X-ray radiation suddenly increases, resulting in an increase in the electron density of the atmospheric D region and a strong absorption of short-wave radio waves. Based on Langfang medium frequency (MF) radar,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D region in the lower ionosphere from 62 km to 82 km. The analysis focused on multiple C-level and M-level solar flare ev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large-scale flare event at 11:53 (UT) on September 6, 2017. The results show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detect the electron density over 70 km in Langfang during solar flares, but the electron density value can be obtained as low as 62 km, and the stronger the flare intensity, the lower the detectable electron density height. Besides, the equal electron density height, the received power of X and O waves will also be significantly reduced during the flares, and the reduction of equal electron density height has a weak linear relationship with flare intensity.  相似文献   
5.
After the detection of many anomalies in the Swarm accelerometer data, an alternative method has been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hermospheric densities for the three-satellite mission. Using a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approach, non-gravitational and aerodynamic-only accelerations are estimated from the high-quality Swarm GPS data. The GPS-derived non-gravitational accelerations serve as a baseline for the correction of the Swarm-C along-track accelerometer data. The aerodynamic accelerations are converted directly into thermospheric densities for all Swarm satellites, albeit at a much lower temporal resolution than the accelerometers would have been able to deliver. The resulting density and acceleration data sets are part of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Level 2 Swarm products.To improve the Swarm densities, two modifications have recently been added to our original processing scheme. They consist of a more refined handling of radiation pressure accelerations and the use of a high-fidelity satellite geometry and improved aerodynamic model. These modifications lead to a better agreement between estimated Swarm densities and NRLMSISE-00 model densities. The GPS-derived Swarm densities show variations due to solar and geomagnetic activity, as well as seasonal, latitudinal and diurnal variations. For low solar activity, however, the aerodynamic signal experienced by the Swarm satellites is very small, and therefore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accurately resolve latitudinal density variability using GPS data, especially for the higher-flying Swarm-B satellite. Therefore, mean orbit densities are also included in the Swarm density product.  相似文献   
6.
利用CHAMP卫星数据,对2002-2008年12个不同强度磁暴事件期间的热层大气密度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研究对应磁暴期间大气模式NRLMSISE-00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大磁暴期间日侧大气密度峰值从高纬到低纬的时间延迟为2h,中小磁暴期间的延迟时间为3~4h;春秋季暴时大气密度分布基本呈南北对称分布,而夏冬季大气密度的分布是夏半球大于冬半球,春秋季暴时大气密度大于夏冬季;NRLMSISE-00大气模式得到的热层大气密度很好的体现了半球分布以及季节分布的特征,但模式模拟结果偏小;Dst指数峰值比ap指数峰值更能反应大气密度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7.
李魁  杨智春  谷迎松  周生喜 《航空学报》2020,41(9):223710-223710
提出一种新型的磁耦合变势能阱双稳态压电颤振能量收集器,设计了外部磁场作用下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双稳态构型,并利用弹性支撑的外部磁铁的运动实现了变势能阱技术,解释了变势能阱双稳态对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性能增强机理。建立了磁力-压电-气动弹性耦合的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动力学分析模型,根据非线性磁偶极模型以及平衡点稳定性理论,讨论了系统出现双稳态构型的参数条件。对磁耦合双稳态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动态特性进行了数值仿真研究,结果显示,双稳态构型能够使无磁力颤振能量收集系统的超临界颤振行为转变为亚临界颤振,发生极限环振动的风速能够降低50%以上,拓宽了能量收集器的有效工作风速范围,并分析了磁铁间距、磁偶极矩对能量收集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弹性支撑的外部磁铁的运动来自适应调节内外部磁铁之间的距离,达到变势能阱的目的,有效地降低了双稳态的势能阱深度,使系统更容易发生双稳态势能阱间的跃迁运动,从而在双稳态的设计基础上,实现了能量收集工作风速范围和输出电功率的同步提升,为低风速下的能量收集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高动态低信噪比环境下卫星导航信号的捕获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数阶傅里叶变换(FrFT)及部分匹配滤波(PMF)的捕获方法。在该方法中,接收机首先利用PMF对接收信号做分段相干积分,随后借助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分段积分结果做离散快速FrFT,最后通过检测FrFT输出的峰值完成信号的捕获。由于具有多普勒频率变化率的卫星导航信号在FrFT后呈现能量聚焦特性,所提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信号的长时间相干积分增益。同时对所提算法的捕获概率、平均捕获时间以及算法复杂度等性能指标进行了理论分析及计算机仿真验证。仿真表明,与传统的PMF-FFT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通过延长相干积分时间的方式有效提升高动态低信噪比卫星导航信号的捕获概率、降低捕获时间。  相似文献   
9.
林家泉  孙凤山  李亚冲  庄子波 《航空学报》2020,41(7):323614-323614
为了提高飞机客舱使用地面空调制冷时客舱能耗的预测精度,提出了一种改进的粒子群优化(IPSO)Elman神经网络的飞机客舱能耗预测模型。依据对算法中惯性权重与学习因子的收敛域分析,得出了二者合理的取值范围,将粒子到全局最优位置间距离与参数的取值范围相结合,构造了惯性权重与学习因子的动态调节函数,对其进行非线性的动态调节,并引入了变异因子,提出了一种跳出局部最优的策略,防止粒子群优化(PSO)陷入局部最优。将IPSO-Elman应用于Boeing738飞机客舱能耗预测中,与PSO-Elman、Elman算法进行性能比较,仿真结果表明基于IPSO-Elman的客舱能耗预测模型在预测精度和收敛速度方面均有一定的提升。该研究结果为飞机客舱能耗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飞机地面空调的节能与机场电能合理调配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对于航天用超高强高韧C300马氏体时效钢来说,热加工过程中获得等轴细小的再结晶晶粒是实现该钢强韧性最佳匹配的关键环节。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850~1 150℃、应变速率为0.01~10 s~(-1)的条件下,对超高强高韧C300马氏体时效钢进行高温轴向压缩变形试验,获得了高温流变曲线,并观察变形后的金相组织。结果表明:C300马氏体时效钢的流变应力和峰值应变随着变形温度的升高和应变速率的降低而减小;试验钢在真应变为0.92、应变速率为0.01~10 s~(-1)的条件下,随着变形速率的提高,其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的温度也逐渐升高,最佳热变形温度区间为1 050~1 150℃;测得试验钢的热变形激活能Q值为391.2 kJ/mol,建立了其热变形本构方程。结果能为C300马氏体钢的数值模拟和热加工工艺的制定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