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0篇 |
免费 | 80篇 |
国内免费 | 35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87篇 |
航天技术 | 81篇 |
综合类 | 28篇 |
航天 | 17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16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11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7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RonaldMahler 《空载雷达》2001,(1):13-24
假设采用多目标跟踪器跟踪处于强杂波环境中的暗弱目标,在《杂波中暗弱目标的捕获》一文中,Oilver Drummond指出,对于这样的跟踪器,目标捕获(即,确定在含有持续的象素中是否存在目标)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具体地说,目标捕获要求有两个接收机工作特性(ROC)曲线,而目标只要求有一个。在以往有关这一主题的会议和其它会议上发表的论文以及《数据融合的数学方法》一书中,我们已经介绍了“有限集统计法”(FISST),它直接将常规的单传感器、单目标统计推广到多目标领域。在本文我们说明了怎样通过FISST使探测和捕获统一在一个相似的决策理论框架下。其基本构想是采用一个统一的具有杂波模型的Bayesian单目标跟踪器,而不是一个多目标跟踪器。与常规的探测问题相类似(即,在“只有噪声”和“目标+噪声”的假设之间作出判断),捕获问题化为常规的判决问题(即,在“只有杂波”和“目标+杂波”的假设之间作出判断)。此外, 我们还说明了对于这一类广义探测问题应怎样来确定“捕获ROC曲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风云二号CDAS站原始云图解调器实现快捕,宽捕捉带,低误码率的原理和方法,按文中的方法实现的样机经测试和实验检验,均证明达到较高的指标,它全能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4.
5.
6.
航天器装配定位机构是重要的技术改造项目之一,用于舱段精密对接与分解,其通过与空间定位系统、自动起吊装置的配合,实现舱段对接与分解过程的量化识别与自动控制。该机构主要设计有质心捕获、自动调平和旋转等功能,为舱段对接与分解提供基础支撑平台、航天器空间姿态调整和相关数据支持。文章阐述了航天器装配定位机构原理,并对其主要功能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运动目标捕获过程中的碰撞问题,采用欠驱动自适应原理研制了具有碰撞能量吸收能力的机械臂。三自由度的机械臂由2个电机驱动:基关节由单个电机驱动;中关节和末关节由一个单输入双输出行星轮组完成动力分配。在机械臂捕获运动目标过程中,碰撞产生的部分冲击能量通过欠驱动行星轮组传递到末关节,转化为关节动能。依靠欠驱动机械系统完成对碰撞的响应,解决了控制系统因时延而无法快速对碰撞进行响应的难题。为完成对目标的抓取,基于阻抗控制提出了机械臂运动目标捕获控制算法。运动目标捕获实验验证了机械臂对碰撞的快速响应能力及运动目标捕获控制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动态抓取域用于空间机器人捕获漂浮目标的抓取控制。空间机器人捕获漂浮目标时,由于机械臂与基体的动力学耦合、抓取时的碰撞激振等非线性特性使得抓取控制变得复杂而重要。首先建立了空间机器人及漂浮目标的动力学模型,而后引入了末端装置抓取目标时的碰撞模型,并提出了\"动态抓取域\"用于机械臂抓取目标时的控制,同时应用关节主动阻尼控制,以减小抓取碰撞激振对空间机器人冲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抓取时间下,加速抓取明显优于匀速抓取,碰撞力振幅减小至匀速抓取时的20%,对空间机器人的激振冲击明显消除,仅在抓取结束前有小幅激振。这对空间机器人的抓取控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工程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继卫星天线指向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首先根据中继卫星系统中中继卫星跟踪用户星的要求,定义了中继卫星天线坐标系,推导出了中继卫星天线对用户星的跟踪规律,通过该跟踪规律可以推出中继卫星跟踪用户星时天线方位和俯仰轴转角,为了保证中继卫星与用户星之间的通信,中继卫星单址天线需要精确的指向用户星;然后详细描述了天线指向控制概念,并且设计了星上自主控制方案,星上自主控制方案由捕获和自动跟踪模式组成,一方面设计了天线捕获过程,另一方面对自动跟踪模式的天线步进逻辑进行了合理选择;最后根据推导的跟踪规律,以不同轨道的用户星作为跟踪目标,对所设计的天线指向控制系统进行了数学仿真,并且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验证了中继卫星单址天线指向性能。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