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58篇
  国内免费   17篇
航空   144篇
综合类   9篇
航天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高超进气道自适应泄压槽的设计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自适应泄压控制技术解决宽范围定几何高超进气道低马赫数下自起动问题,利用数值仿真对一种采用自适应泄压控制的高性能二元高超进气道单个自适应泄压槽的位置、角度、有效流通面积等主要设计参数对泄漏量以及进气道总体性能的影响规律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泄压槽参数变化对基准进气道总体性能影响较小,总压恢复系数在2%范围内变化.位于唇口激波反射点下游的槽的泄漏量较大且随开槽角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有效流通面积的增加成线性增加;相同条件下,自适应泄压槽的泄漏量只有常规顺向放气槽的50%;随来流马赫数升高,自适应泄压槽的漏气量明显减小,高马赫数下接近气动自封闭状态.   相似文献   
82.
乘波前体两侧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南向军  张堃元  金志光 《航空学报》2012,33(8):1417-1426
为了探索两侧进气系统的流场结构及气动性能,采用吻切锥乘波前体、压升规律可控的一种高超声速内收缩进气道设计了两侧进气布局的高超声速飞行器一体化进气系统,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进气系统的流场结构、速度特性、攻角特性以及侧滑角特性等。结果表明,设计点前体外流场和进气道内流场相互独立,接力点前体前缘激波和进气道前缘激波相互耦合。由于未吞入前体附面层,因而进气道内激波附面层相互作用较弱,没有产生分离;随来流马赫数增大,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减小,增压比增大显著,升阻比几乎不变;随攻角增大,流量系数增大明显,总压恢复系数略有减小,增压比增大明显,升阻比逐渐增大;随侧滑角增大,进气道总体性能逐渐减小,迎风侧进气道性能下降较小,背风侧进气道性能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83.
利用坐标变换矩阵对等熵压缩面型面坐标进行缩放变换,得到一系列不同曲率的二维曲面压缩面.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该系列曲面压缩面进行了研究,并与壁面马赫数线性分布和压升规律可控的压缩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等熵压缩面型面坐标变换后其长度明显缩短,在相同总偏转角下x轴坐标缩放比例因子为0.7的曲面压缩面长度缩短30%;不同x轴坐标缩放比例因子的曲面压缩面产生分散、不汇聚于一点的压缩波并能保持等熵压缩的流动特征,壁面压力分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随着x轴坐标缩放比例因子的减小,壁面马赫数逐渐趋于呈线性分布;x轴坐标缩放比例因子为0.5的曲面压缩面同壁面马赫数线性分布的压缩面在流场结构、壁面压力、壁面马赫数分布以及出口截面总压恢复系数、出口截面马赫数分布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84.
周航  金志光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18,39(12):2679-2684
为研究内转式进气道进出口宽高比对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设置宽高比不等的矩形进出口形状,对不同进出口宽高比组合方式下的进气道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在Ma6设计点对多个模型的计算结果表明:出口与进口宽高比的比值是影响进气道性能的关键参数,该比值在1~1.5内进气道总压恢复系数较高,最大增幅达25.3%;该比值为1时进气道出口气流畸变最大,通过设置合理的进出口比值可有效减小出口气流畸变,且最大降幅达40.5%;此外,进出口宽高比在0.8~2.4内,增大进出口宽高比可最多缩短25%的进气道长度。  相似文献   
85.
真实气体效应下高马赫数内转进气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初步研究高马赫数内转进气道在真实气体效应下的工作特性,首先设计额定工作状态Ma=12的高超声速内转进气道,再结合不同气体模型对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化学非平衡气体在流场结构、工作性能和气动加热方面与热完全气体较为相近,与热化学非平衡气体存在一定差别。离解反应发生在边界层内和低速涡流区内,热化学非平衡气体的离解反应程度比化学非平衡气体大。在隔离段内激波反射处,相比完全气体,化学反应气体的静温降低了2000~2500K。高热流区在上壁面喉道位置与下壁面激波反射点位置附近,温度较高的等温壁面、热化学非平衡气体均可降低壁面热流密度,不同壁面条件对隔离段出口性能参数影响较为明显。真实气体效应、壁面温度对隔离段涡流区的影响较为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6.
季宇轩  苏纬仪  张堃元 《推进技术》2016,37(11):2023-2030
研究了活门动态运动辅助进气道起动的过程。采用非定常模拟、动网格技术研究了旋转活门对二元高超声速进气道起动过程的影响,探索了在活门上开缝,利用活门前高速来流冲击的方法来抑制分离区的发展。结果表明,Ma∞=4时,活门辅助起动效果不理想,动态运动过程中进气道始终不起动;Ma_∞=5时,初始状态中,进气道内建立起超声速流场,活门贴壁的最终状态虽然内收缩段存在分离区,但是进气道成功起动。同时发现,活门后分离区是导致进气道不起动的主要因素。在铰接点处开缝时,可以有效抑制分离区,保证进气道起动。  相似文献   
87.
隔离段内超声速流动摩擦阻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超燃冲压发动机等截面隔离段内部流动阻力特性为研究背景,以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为研究手段,研究马赫数2.5来流条件下,平板流动和带激波反射流动条件下的壁面摩擦阻力.实验测量得到了超声速流动下的壁面摩擦阻力.研究发现,当激波反射形成局部微小分离时,激波和边界层的相互作用使得分离区下游的壁面剪切应力恢复为比分离区上游稍高水平.存在激波反射时,壁面总的摩擦阻力略大于无激波时的平板流动.  相似文献   
88.
针对超燃冲压发动机从助推到接力工作的过渡状态,根据侧压式进气道从完全关闭到全部开启的工作要求,提出了一种新的变几何设计方案,即可变唇口活门方案.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发动机在工况变化的过渡过程中,可调唇口对进气道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该方案可以实现进气道的启闭.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设计了一个唇口活门遥控调节的侧压式进气道模型,完成了这种变唇口侧压式进气道模型的Ma为3.85风洞试验,证明该进气道在设计起动马赫数Ma为3.85下能够正常开启并起动工作,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9.
攻角动态变化的侧压式进气道风洞实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郭斌  张堃元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7):1601-1605
在Ma=3.85的风洞中,对一个设计Ma=6起动Ma=2.5的侧压式进气道完成了攻角从0°→8°→0°的连续吹风实验.实验结果表明:0°攻角时进气道顺利起动,当攻角增大到5.7°时,进气道出现不起动;之后在8°到0°的变化过程中,在5.4°时又恢复了起动.另外,随着攻角的增加,流量系数在起动状态下缓慢减小,在不起动状态下急剧减小.实验中还进行了攻角0°→4°→0°的动态连续吹风实验,进气道全程都处于起动状态.   相似文献   
90.
进气道旋流模拟及测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飞  张堃元  姜健  史建邦 《推进技术》2009,30(3):297-301
进气道出口旋流是影响进气道/发动机相容性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在地面试验中评价进气道旋流对发动机稳定性的影响,设计了叶片式旋流发生器,并在风洞中进行了整体涡旋流、对涡旋流两种基本旋流流场的模拟,实验中利用在固定马赫数下校准的五孔探针测量了所模拟的旋流场。风洞实验结果表明,按照不同布局方式来安装叶片,可以得到不同形式的旋流场;旋流发生器叶片攻角对旋流强弱的影响较为明显;旋流的诱导速度对旋流中心位置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