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9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3篇
航空   228篇
航天技术   214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45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简述了美国雷达武器化的研究现状;介绍了超宽带雷达(UWBR)和高功率微波武器(HPMW)的组成、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现有技术成果,分析了UWBR和HPMW一体化设计的可行性;参照数字阵列雷达,提出了一种UWBR和HPMW一体化概念设计结构图,并重点讨论了一体化设计的难点及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72.
2008年7月5—6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和法国国家空间中心(CNES)联合工作组在印度召开合作项目评审会,以进一步确立双方在航天活动方面的合作关系。 会议期间,双方就“热带云”(Megha-Tropiques)卫星获取数据的分发政策签署了协议。计划于2009年发射的“热带云”卫星是印法合作项目,用于监测热带气候。它将携带4个有效载荷:微波辐射计、湿度计、辐射测量仪和无线电掩星探测器。  相似文献   
73.
74.
航天微波辐射计的设计原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林溪波 《上海航天》1990,(1):27-30,6
扼要叙述航天微波辐射计的工作原理.阐明其主要技术参数的选择依据和计算方法,包括频率特性、灵敏度、扫描范围、空间分辨率、积分时间、接收机内部参数和动态范围等.列举两个实例并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5.
低成本、高性能的光纤中继线和光纤器件已在阵列天线中用于远距离搜索和假目标识别波束形成以及其它一些用途中.先进的微波/毫米波(M/MMW)卫星通信、电子战和雷达系统都采用相控阵和旁瓣补偿天线,以降低噪声和提高抗干扰能力.这些天线都需要配有移相器、延迟线和用于波束形成、换向、消除的成套设备,以提高扫描灵活性,降低空间波瓣和减少主功  相似文献   
76.
由于光子技术的宽带和低损耗优势,微波光子技术已经在电子对抗领域中尤其是在微波信号的产生、处理、控制及传输等方面引起了强烈关注.着重阐述了微波信号的光子方法产生及处理、光子微波滤波器、光真延时波束形成以及光学A/D模数转换等技术,最后给出了结论.  相似文献   
77.
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实现于悬置基片带状线(SSS)的广义切比雪夫型微波低通、高通滤波器的设计,将SSS微波低通、高通滤波器分别缩简,然后并接优化之,制成了集成一体的SSS结构微波频分器,并给出了2 GHz~18 GHz一分四频分器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78.
为实现星载微波散射计的优化设计,利用MATLAB软件搭建了海洋二号(HY-2)卫星微波散射计系统仿真模型。首先,参考其初样设计阶段的仿真模型,根据其最终设计方案和参数设置,对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三个主要模块搭建仿真模型。其次,模拟海面风场监测过程,将仿真模型划分为信号源、发射机、海面回波、接收机、信号处理单元和结果输出六部分,并在初样设计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信道特性,完善仿真模型。最后,利用雷达方程解算海面后向散射系数,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可为我国后续微波散射计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仿真分析手段。  相似文献   
79.
随着无线技术的发展,包括感应式、磁耦合谐振式等传统形式的无线能量传输方式传输距离限制的缺点愈发凸显,制约了其在更多领域的应用推广。而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新的思路,逐渐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微波无线能量传输应用系统根据接收端的状态不同分为静态应用系统与动态应用系统两种形式。静态点对点的输能系统包括艾利波束传输系统、点对点传输系统;动态传输系统的实现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主流的技术包括:基于相控阵技术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基于方向回溯技术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基于时间反演的微波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本文从微波无线输能系统的架构,不同工作方式的输能系统进行研究技术发展总结,最后在现有微波无线输能系统的研究进展基础上,分析概括了微波无线能量传输应用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0.
1988年12月16日云南天文台Phoenix Ⅰ日冕射电频谱仪观测到一次同日冕物质抛射相伴随的微波Ⅳ型大爆发。从0826-0941UT,三个波段的主峰间出现了12.1min的长周期振荡。在第一主峰的6个次峰间出现了1.2min的短周期振荡。根据北京怀柔磁场周,计算了爆发源区的亮温度,电子幂律分布等物理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