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9篇
航空   26篇
航天技术   20篇
综合类   7篇
航天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为改善单旋翼的拉力不足的问题,对具有前后对称翼型的共轴旋转机翼,进行悬停测力实验,探索了单、双旋翼的最佳安装角。通过三维非定常旋翼绕流的CFD数值模拟,分析了上下旋翼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研究发现,受上旋翼下洗流影响,下旋翼的最佳安装角远大于单旋翼最佳安装角;共轴旋翼间的气动干扰使下旋翼拉力减小比上旋翼拉力减小程度大。实验表明,同转速双旋翼最大拉力超过单旋翼最大拉力的两倍,表明在特定情况下,双旋翼能改善单旋翼的拉力不足的缺点。  相似文献   
32.
旋翼几何参数对共轴双旋翼悬停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研究旋翼几何参数对共轴双旋翼悬停性能的影响,建立了基于自由尾迹法和2阶升力线法的共轴双旋翼气动模型,分别计算和分析了共轴双旋翼的旋翼翼型、上下旋翼半径之比、上下旋翼间距、桨叶扭转角以及桨叶尖削比等参数对共轴双旋翼悬停性能的影响,最后基于分析结果综合优化了悬停状态下各旋翼的几何参数.结果表明:旋翼翼型、上下旋翼间距、桨叶扭转角以及桨叶尖削比对共轴双旋翼悬停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上下旋翼间距对其影响较小,综合优化旋翼在拉力系数为0.01时与基准旋翼相比,扭矩系数降低10.5%,悬停效率提高9.5%.  相似文献   
33.
本文以米-8型直升机侧风悬停试飞数据为依据,在涡原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反操纵现象,并做出侧风悬停方向舵曲线,供直升机驾驶员飞行时参考。  相似文献   
34.
直升机自动过渡悬停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实现直升机自动过渡悬停功能,在具有优良操纵特性的直升机显模型跟踪控制系统(MFCS)基础上,开发了自动过渡悬停控制系统。根据过渡悬停机动模态的基本要求,设计了高度控制回路,以实现高度通道按抛物线下降,接着进行线性下降并最终过渡到指数拉平。设计了纵向速度控制回路,使速度先按指定的减加速度线性减速,再按指数规律减速至悬停,且两通道之间协调控制,保证当直升机高度接近悬停高度时,纵向速度同步地趋近于零。文中给出了系统结构配置及参数设计方法。仿真表明,本文直升机自动过渡悬停系统具有优良的物理特性。  相似文献   
35.
陈元  陈仁良  李攀 《航空动力学报》2016,31(11):2701-2709
针对直升机运动模态内状态量间的耦合,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基于解耦得到的运动模态,结合气动导数矩阵,定量描述运动模态内状态量间的耦合,通过耦合的瞬时特性和积分特性定量区分各耦合.以Lynx,Bo105和Puma直升机为例,分析了三者悬停纵向运动模态的耦合特性.分析表明,纵向线速度通过空速稳定性对俯仰角速度的耦合作用在不稳定的悬停纵向振荡模态中起重要作用.基于算例的定量分析,筛选主要耦合得到简化模型,因此得到的运动模态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偏差小于2%,优于文献中的简化模型,说明了通过定量分析得到简化模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asteroid hovering problem using the Multiple-Overlapping-Horizon Multiple-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dictive controllers in satisfying control constraints and minimizing the required control effort is making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a desirable control method for asteroid exploration missions which consist of the asteroid hovering phase. However, the computational burden of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s an obstacle to employing the asteroid’s complex gravitational field model. As an alternative option, the Multiple Horizon Multiple-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has been introduced previously, which could provide a solution with the less computational burden with respect to the nonlinear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It was shown that it is not necessary to deduce the exact dynamics model to predict the system’s behavior during a long period using this approach. However, the calculated control acceleration was not smooth enough because of the crisp borders of consecutive horizons, which may cause an image motion and degrades the geometric accuracy of high-resolution images in asteroid hovering missions. In this paper, the Multiple-Overlapping-Horizon Multiple-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method is introduced instead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ontrolling acceleration fluctuations by overlapping consecutive horizons. Numerical simulation results are presented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method, and its advantage is demonstrated accordingly for the asteroid hovering problem in achieving the hovering position and velocity.  相似文献   
37.
机械蜻蜓悬停时的气动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蜻蜓等有两对翼的昆虫前后翼相互干扰下的气动力,设计并制作了一个可以模拟蜻蜓悬停的3种拍动模式的机电模型,并以此进行一系列实验,对前后翼相互作用的流场进行了观测.采用染色液流动显示的方法,定性观察了后翼前缘涡在各种不同拍动模式和不同翼间距离时的发展过程,对模型翼在各种拍动模式下的气动力进行了定量测量,并分别从流场结构和力学性能两方面对两翼间的干扰作用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38.
彭连松  郑孟宗  潘天宇  苏冠廷  李秋实 《航空学报》2021,42(7):124571-124571
蜻蜓在悬停飞行过程中,通过控制翅膀的运动规律,进行前后翅相位差为180°的扑翼运动。为了分析两对翅膀之间的干涉效应对悬停气动性能的影响,利用计算流体力学手段对蜻蜓悬停状态的串列扑翼和单对翅扑翼进行模拟。通过对两种模式下的流场进行分析,并计算对比了悬停效率、气动力及气动功率的数据,发现了悬停状态下翼间干涉的气动效应:尾迹集中效应和来流偏折效应。尾迹集中效应可以减少翅膀附近的涡耗散和尾迹耗散,提高悬停效率;来流偏折效应可以通过减小后翅在下拍过程中的来流攻角,从而降低前缘涡的尺寸和强度,降低悬停功率。数值结果表明:在运动规律相同的情况下,与单独拍动的前翅和后翅进行的悬停相比,串列双翅悬停的效率分别提高了18.6%和25.5%,功率分别降低了4.8%和14.0%。  相似文献   
39.
针对静止轨道上卫星悬停编队问题,考虑空间摄动力及测量误差,建立卫星编队的相对运动模型.根据上述模型,取优化指标函数,将跟踪问题转化为LQR问题,求得最优控制解.综合滑模控制方法,提高最优控制解的鲁棒性,并用Lyapunov第二法证明最优滑模控制器的全局渐近稳定,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最优滑模控制器对静止轨道卫星编队控制性能优于LQR控制,在200 m的编队距离,相对位置控制精度达到毫米量级.  相似文献   
40.
程博  袁建平  马卫华 《宇航学报》2016,37(12):1466-1472
为解决连续推力空间悬停控制技术对航天器控制推进系统要求较高、工程上难于实现的问题,提出基于Clohessy-Wiltshire方程的多脉冲悬停控制方法。以轨道要素外推的飞行状态非线性预测方法和脉冲悬停控制量优化算法,对悬停脉冲进行了优化,可以实现主动航天器在目标航天器附近任意点的近似稳定悬停。给出的多脉冲悬停控制方法及控制量非线性优化算法考虑了地球非球形引力摄动J2项影响,补偿了Clohessy-Wiltshire方程的线性化误差,能有效提高悬停精度。仿真结果表明,多脉冲悬停控制方法的燃料消耗与连续推力悬停方法相比没有明显增加,不会对主动航天器带来过大的燃料消耗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