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篇
航空   183篇
航天技术   18篇
综合类   25篇
航天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涡轮叶片尾缘复合冷却通道换热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一种典型的涡轮叶片尾缘冷却结构进行了数值计算,该冷却结构由横肋通道和交错扰流柱排构成.通过对不同进气雷诺数的计算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对所研究的冷却结构,扰流柱通道顶部及底部这两处冷气流速较高的区域的换热系数也比较高,温度较低;尾缘冷气出流孔处的换热系数也比较高;但扰流柱区的中部则由于冷气量明显不足导致明显的换热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262.
面向工作流系统的生态组织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传统组织模型结构柔性差和缺乏主动变化的问题,总结了目前研究工作的缺陷,提出生态组织模型.描述了生态组织模型的基本要素,体现了对环境关联因素和实体变化特征的描述,建立了组织元模型和形式化描述.提出在工作流系统生态环境下描述和预测组织对象关联程度和变化倾向的研究方法论.引入序方法做为组织势态分析的数学工具,并且设计了一组预示实体变化倾向的势态参数.上述研究内容已经在开放边界工作流系统ABCflow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相似文献   
263.
通过10个实验模型研究了肋宽与肋间距之比t/p以及肋宽与肋高之比t/e对网格式肋化通道的换热与总压损失的影响。实验模型分为两组:第一组5个45/45模型是由两块肋向角分别为45°与-45°的肋化板形成的;第二组5个45/60模型是由肋向角分别为45°和-60°的两块肋化板形成的。模型的t/e分别为0.25,0.30,0.50,t/p分别为0.25,0.33,0.50。在雷诺数为0.5×105~1.5×105时,t/e=0.30与t/p=0.50的模型换热效果最好,但同时压损也最大。45/45模型与45/60模型的换热效果没有明显的区别,但后者的压损却是前者的近两倍。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有关参数的准则关系式。   相似文献   
264.
以稳态压敏漆技术和瞬态热色液晶技术为测量方法,实验研究了尾缘区域凸肋内冷供气通道对外部气膜冷却特性的影响,详细对比分析了直肋间距和吹风比对尾缘劈缝扩张表面的气膜冷却效率、对流换热系数和劈缝流量系数的影响,并引入热流密度比来衡量对比紧凑凸肋通道对劈缝表面的综合冷却效率增强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劈缝流量系数受吹风比的影响较小,随肋间距的增大而减小;凸肋通道明显加强了射流的混乱程度,导致其与主流掺混程度加剧,降低了劈缝表面远下游区域的气膜冷却效率,小肋间距结构气膜冷却效率略高于大肋间距结构,随着吹风比的增大,凸肋通道结构与基准结构的气膜冷却效率差异减小;凸肋通道结构可提升基准结构缝出口区域的低换热性能,尤其对于小肋间距结构,大吹风比时,缝出口的换热核心区沿流向延伸效果增强;具有小肋间距的凸肋通道对尾缘劈缝的综合冷却性能有促进作用,其中肋间距p/h=4结构可提升15%~20%的综合冷却性能,而大肋间距结构明显降低了基准结构的综合冷却性能。  相似文献   
265.
高压涡轮机匣加强肋表面换热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高压涡轮叶尖间隙主动控制机匣的多层结构,重点分析了机匣内部加强肋和安装螺栓共同组成的基本换热单元,利用热膜法研究了加强肋表面的局部和平均传热系数,得到了不同进气状态、加强肋高度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冲击靶面传热系数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长而增大,但传热系数的增长速率随着冲击雷诺数的增大而缓慢降低。3排冲击射流工况中,靠近出流位置的加强肋表面平均传热系数最高。试验结果表明,加强肋表面的传热系数受到加强肋高度和冲击雷诺数耦合作用。在高雷诺数时,增加加强肋高度带来的换热强化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66.
在核电领域的知识管理过程中,需要使用命名实体识别技术抽取高质量语义实体,以进行核电领域文本的智能分析和处理。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增强网络对上下文信息的提取能力,提升模型对嵌套命名实体的识别准确率。经实验验证,所提方法较现有方法在准确率与召回率指标上提升显著,与BiFlaG网络对比,准确率提高9.52%,召回率提高8.51%,F1值提高9.02%。所提方法对嵌套命名实体识别优于BiFlaG等网络。   相似文献   
267.
为深入研究带肋推力室强化传热的机理,对带肋液氧/甲烷推力室的燃烧与再生冷却进行了流动与传热耦合分析,并针对不同肋高和肋数目进行了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引入等效平均热流密度的概念可以准确描述带肋推力室中的实际传热过程;平均热流密度总是随着肋数目的增加而减小,当肋高恒定时,由于总换热面积增大,等效平均热流密度会随着肋数目的增加而增大;而当总表面积恒定时,等效平均热流密度会随肋数目的增加而减小。此外,盲目地增大总换热面积并不一定能改善传热强化,甚至会在某些情况下恶化传热,因此在设计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其他肋参数进行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268.
具有微小W型肋的结构化表面冲击冷却实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鹏  饶宇  万超一 《航空动力学报》2017,32(9):2110-2117
将冲击冷却技术与肋化表面相结合,研究了一种具有微小W型肋的表面射流冲击冷却结构。通过稳态实验和瞬态热色液晶测试技术来探究光滑靶板和微小W型肋靶板的传热特性。测试时的冲击间距比为1.5,3和5,基于水利直径的雷诺数为15000~40000。结果表明:两种靶板的平均努塞尔数和压力损失均随雷诺数的增加而增加,随冲击间距比的增加而减小。当冲击间距比为1.5时,与光滑靶板相比,微小W型肋靶板的平均努塞尔数提高了5.1%~7.3%,压力损失却几乎不变。但当冲击间距比大于3时,由微小W型肋带来的强化传热效果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69.
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近年来,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显著加剧,造成大量资金脱离实体经济领域而在金融领域“空转”,形成对实体资产投资的“挤出效应”,导致实体企业的“空心化”。本文通过对2007—2020年中国A股市场非金融上市公司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中国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存在同群效应,这种同群效应受到投资收益率差异、企业间距离、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企业间同质性的影响,并且会随着企业产权性质、企业规模和企业融资约束程度的差异而表现出异质性,对于实体企业金融化同群效应的治理可以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构建稳定经济环境等方面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270.
两层堆叠3D-IC层间液体冷却流动及换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电路层的垂直堆叠,三维集成电路(3D-IC)的功耗密度成倍增加。具有良好散热能力的层间液体冷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雷诺数在150~900范围内面积为1cm2,针肋直径为100μm,通道高为200μm,通道间距为200μm的带有层间顺排微针肋两层芯片堆叠3D-IC内流体流动与换热特性。结果表明:与相应尺寸的矩形通道结构相比,带有层间顺排微针肋液体冷却3D-IC具有良好的换热效果。在雷诺数为770时,芯片的功率高达250W,其体积热源相当于8.3kW/cm3;较矩形结构通道,顺排微针肋结构的热源平均温度和热源最大温差只有46.34,13.96K,分别减小了13.26,21.34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