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74篇
航空   252篇
航天技术   36篇
综合类   44篇
航天   4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1.
橡皮囊成形是飞机钣金件的一种重要成形工艺方法。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越来越多地被用于分析板料成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大多数有限元软件没有针对橡皮囊成形模块的现状,基于橡皮囊成形工艺,应用PAM-STAMP 2G软件提供的开发宏模板的功能,以一个典型的钛合金钣金零件为例,研究钛合金钣金零件橡皮囊成形仿真技术,为飞机钛合金钣金零件的橡皮囊成形设计和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2.
弯扭成形是钛合金空心风扇叶片制造中一种有效的辅助成形手段,赋予空心叶片毛坯理想的过渡形状,改善工艺性。针对应用于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TC4钛合金宽弦空心风扇叶片的工艺试验件,研究适用于复杂外形叶片的单轴扭转与双轴扭转两种弯扭方法,提出了夹头运动参数的设计方法,分析了机构的运动规律以及成形原理。基于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扭转方式以及弯扭路径等关键工艺参数对于制件外形、变形区分布、扭转力矩以及表面缺陷的影响,并进行了弯扭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单轴扭转方式,弯扭温度为750℃,叶尖夹头扭角为20.4°,扭转速度为0.68(°)/min,能够将平板毛坯成形出合理的过渡形状。弯扭后面板上出现了失稳凹陷,与有限元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13.
研究了电子束快速成形TC18钛合金(简称KTC 18)3种典型退火制度下显微组织演化规律及与显微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700~830℃单一退火条件下,合金相组成为初生α相与亚稳β相,随着温度升高,初生α相体积分数减少,基体显微硬度变化较小;在双重退火条件下,500~650℃之间低温退火过程中会析出细小、编织排列的条状α相,可显著提高基体硬度,随着低温退火温度升高,α析出相粗化且数量变少,导致基体硬度降低;三重退火条件下,高温炉冷和中温退火过程中会产生粗大的竹叶状一次α相,其数量随中温退火温度升高而减少,对显微硬度影响较小.低温退火析出的细小、弥散α相对KTC 18显微硬度影响最大,其数量和尺寸取决于其他类型α相的数量和低温退火制度.  相似文献   
114.
单向加筋的复合材料蒙皮应用领域广泛,为保证筋条与蒙皮的胶接强度和筋条的直线度,研究比较了筋条与蒙皮的共固化、共胶接、二次胶接3种方式;针对共固化过程筋条加压要求,研究分析了全钢模、半钢模、全软模3种结构,并且对材料的工艺性进行了试验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5.
合理布置成形后半球毛坯的壁厚加工余量,并计算超塑成形模具型面的名义加工尺寸.通过分析半球在超塑成形过程中材料变形机理,设计反向预成形模具型面,达到均匀半球毛坯壁厚的目的,使其满足后续加工尺寸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6.
针对钛合金钣金件冷加工成形精度低、热成形机成形成本高的问题,提出一种采用脉冲电流辅助热压成形工艺。以TC1钛合金U型件为对象,研究了脉冲电流辅助热压成形工艺对钛合金钣金件的缺陷、尺寸精度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脉冲电流加热可提高成形效率,当脉冲电流密度为9.2A/mm^2,合模速度为15mm/s时,补偿了成形过程的热量损失,使钛合金钣金件保持在良好的成形温度区间,增加其成形极限,得到零件表面质量良好、无裂纹。在成形过程中,随着成形压力、保压时间、模具预热温度的升高,零件的尺寸精度逐渐提高,当成形压力10t、保压时间10s、模具不预热时,零件的尺寸精度即可达到±0.2mm。脉冲电流辅助热压成形后零件的晶粒尺寸比热成形机成形的细小,且力学性能也较好。  相似文献   
117.
《中国航空学报》2020,33(7):2088-2097
Revealing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structural inhomogeneity in the multi-pass flow forming of titanium alloy componen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microstructure control and property tailoring. To this end, the microstructural inhomogeneity of TA15 alloy spun cylindrical parts was analyzed based on the deformation histor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terial underwent significant compressive strain in the normal direction (ND), tension strain in the rolling and circumferential directions (RD and CD), while tension strain in the CD is slightly small due to the limited material flow in this direction. These strain characteristics make the micro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primary α (αp), present different morphologies in the different planes of the part. Meanwhile,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homogeneous deformation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in the ND also cause the inhomogeneity of microstructure morphology and parameters in this direction. Quantitative analyses show that with the forming pass increasing, the aspect ratio of αp increases most in the normal-rolling plane, then in the normal-circumferential plane and least in the circumferential-rolling plane, whereas αp content decreases in an opposite trend. Along the ND, the aspect ratio and content of αp is relatively high in the outer and inner surface areas but lowest in the central area, and these inhomogeneous characteristics can be gradually diminished with the forming pass increasing. Furthermore, the variation of hardness inhomogeneity factor indicates that a four-pass forming with the total reduction ratio of 63% could obtain a homogenous microstructure along the ND of the TA15 alloy spun cylindrical part.  相似文献   
118.
袁宁  郑严  于守志 《推进技术》2001,22(6):458-463
给出了采用弯扭导向器提高发动机性能的设计原则:在全三维弯扭设计时,必须在保证涡轮前总温、总压和燃气流量的前提下,合理调整尾喷管面积,提高涡轮后背压,保证在设计转速下涡轮输出功与原型涡轮级相同,从而保证了压气机的设计点和喘振裕度,同时提高了发动机推力、降低油耗。  相似文献   
119.
电喷推进是一种具有高比冲、高效率、快启动、高集成度的微小功率电推进技术,非常适合于微纳卫星轨道转移、位置保持任务和引力波探测器等较大型航天器的高精度姿态控制、无拖曳控制等任务。电喷推进技术概念形成于1960年。国外电喷推进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后,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微制造、新材料、离子液体、高性能电源等技术大幅进步的推动下,取得了巨大进展,目前已经达到空间应用水平。美国、瑞士、英国研究电喷推进较深入,其中又以美国投入最大、创新最显著、成果最丰富。美国MIT大学提提出并开展了有利于实现高比冲和批产化的iEPS系列电喷推力器芯片研究,近年来主要在开展推力密度和可靠性提升的研究工作。Busek公司主要发展大推力和宽调节电喷推进。密苏里科技大学提出并开展了基于一种含能液体推进剂的、具有化学推进模式和电喷推进模式的化电双模微推进技术研究。密歇根理工大学则提出了基于铁磁流体的流体成型发射体电喷推进技术。本文通过对国外电喷推进发展历程、最新进展的研究,提出了电喷推进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电喷推进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0.
为了优化喷射成形Si—Al合金成形工艺,获得优良的显微组织,本文模拟了喷射成形Si-30wt% Al合金的凝固过程。研究了雾化压力和沉积距离对熔滴冷却过程中的温度和固相分数的影响。模拟计算结果得到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