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14篇
航空   212篇
航天技术   16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2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探明变旋翼转速条件下飞行控制对涡轴发动机输出响应的影响,在变旋翼转速直升机/传动机构/发动机综合仿真平台的基础上,考虑系统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提出并设计了增量式非线性动态逆飞行控制器,提高对系统的控制效果,控制器主要包括角速率控制器、姿态角控制器和航迹控制器;由于执行机构的物理限制,引入伪控制模块,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典型的飞行任务下的仿真结果表明:相对于增量式非线性动态逆飞行控制器而言,伪控制模块不仅可显著提升飞行控制效果,使爬升速度的超调量减小50%以上,还可有效减小动力涡轮转速的超调量9.0%左右,有助于增强发动机的动态控制品质。  相似文献   
102.
刘洌  卫强  梁国柱 《推进技术》2021,42(7):1652-1661
为研究液体姿轨控发动机自动增压方法,在理论分析自动增压系统性能的基础上,搭建了以孔板为控制元件的自动增压实验系统,采用仿人智能控制策略,开展了基于冷流实验的自动增压性能实验,并通过发动机试验验证,实现了发动机贮箱良好的平稳性、快速性和准确性。研究表明,在增压系统结构和增压气体介质给定的情况下,孔板节流面积、孔板出入口压力比、贮箱初始气垫体积决定了自动增压系统性能;根据发动机试验的推进剂流量需求,分别按推进剂体积流量60%,30%,10%的比例选取3个不同节流面积的增压气体孔板组成并联进气孔板组,同时保证进气孔板组可提供的增压气体最大临界体积流量大于推进剂体积流量(推荐二者比值为1~2.5)、孔板出入口增压气体压力比近似等于临界压力比(对氮气约为0.50~0.60)、贮箱初始气垫体积大于贮箱总容积的1/4,并在贮箱上设置流量为增压气体最大临界体积流量105%的排气孔板,在发动机工作过程中按照仿人智能控制策略自动组配孔板,可有效地提高自动增压性能。  相似文献   
103.
郭庆  李印龙  郑天翔 《推进技术》2021,42(9):1956-1963
针对线性随机过程航空发动机剩余使用寿命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一种漂移系数为指数形式的非线性Wiener过程发动机性能退化建模,进而预测航空发动机的剩余寿命。基于直接监测发动机性能退化数据,构建发动机性能退化模型,根据Wiener过程首达阈值时间的数学性质,推导出剩余寿命的概率分布。通过极大似然估计构建退化模型中未知参数的似然函数,利用遗传算法得到发动机总体模型参数的离线估计值。考虑到不同发动机个体间的差异性,采用贝叶斯公式,结合发动机的实时监测数据与总体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对模型中随机参数进行实时更新,从而对个体发动机的剩余寿命实时预测。最后,选择商用航空发动机仿真数据集(C-MAPSS)进行实验,结果表明:针对个体发动机基于非线性随机过程方法,实时更新非线性Wiener方法能够提高航空发动机循环中期剩余寿命预测的准确性,提供更加可靠的预防性维修决策。  相似文献   
104.
《中国航空学报》2021,34(10):177-190
A 3D digital model of a small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UAV)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canning reverse modeling and joint mapping. A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 small UAV strikes on rotary engine blade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as performed with a Transient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code PAM-CRASH software. A test of motor strike on plate was developed and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he plate were obtained to validate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of a UAV strike on blades. Based on this, dynamic damage response caused by UAV on the engine blades were studied.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impact process between the UAV and a single blad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ical stages: cutting and impact. Cutting mainly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the leading edge material, and impact mainly leads to the p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blade. At the same time, it is compared with the damage impacted by bird with the same mass. For the same mass of bird and UAV, the damage caused by UAV striking fan blade is more serious, and 1.345 kg UAV striking fan blade of typical civil aviation engine is enough to cause damage to flight safety.  相似文献   
105.
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故障错判案例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俊岳 《推进技术》1998,19(5):15-19
介绍了一个固体火箭发动机试验中的关联性试验故障错判案例,分析了由于验证方法不当引起错判的原因,并提出了在试验故障分析时要把验证方法写入故障图、对验证方法也要验证、对验证方法应根据重要性、价格等因素分别进行重点分析的故障分析观点。  相似文献   
106.
某型号燃油调节系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韩捷初 《推进技术》1998,19(2):24-27
详细介绍了高空工作的某型冲压发动机燃油调节系统的调节方案和调节线路的工作原理,叙述了该调节系统有关参数的测量方法。最后,列出了该调节系统参加飞行试验的结果,考核了调节系统的工作性能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7.
模拟脉冲爆震发动机(PDE)间歇式工作方式,研究了不同进气道型式在关闭和开放情况下的阻力特性。结果表明,PDE阻力大小与来流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在进气道开放情况下,研究了不同进气道型式对爆震管内气流速度的影响,从而在选取和设计进气道时能够综合考虑阻力和进气量两方面的因素。并研究了爆震管在安装气动阀和扰流片条件下PDE的阻力,有助于认识各部件对PDE阻力的影响和贡献。研究结果对减小PDE阻力,设计和选取合理的进气道、气动阀以及扰流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8.
针对目前轨姿控发动机动态推力与推力矢量测试系统测量精度低、测试覆盖面不全及操作的复杂性,研制了一套基于压电测力平台的动态推力与推力矢量测试系统。此系统的研制攻克了测力平台结构参数优化技术、标准信号发生器设计技术、测试相间干扰处理技术等五项关键技术点.实现了连续脉冲力及多方向力的测量,系统操作可靠、便捷,各项测试指标满足总体要求,为动态推力及推力矢量测试提供了手段。  相似文献   
109.
杨淑仙 《推进技术》1988,9(4):31-34,77
本文根据液体火箭发动机汽蚀管的多年研制经验,阐述了喉部圆角半径R和直线段L_2对压力损失系数δ的影响,并简要介绍了某发动机主系统汽蚀管流道型面的改进设计及其改进效果.  相似文献   
110.
两相多循环爆震波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研究两相爆震燃烧的特性,在多循环自吸式脉冲爆震原型机上进行试验研究.运用动态压力传感器和离子探针并行采集手段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爆震波传播速度在1 300m/s左右;爆震波的前导激波与反应区之间的距离在30mm左右,两相爆震的主要反应区厚度约为80mm左右,且反应区后存在液滴的燃烧延迟;激波动态压力信号与反应区的离子信号的并行采集可以作为判断是否产生爆震的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