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6篇
航空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航空液压作动器普遍应用在飞机机翼、舱门、起落架等部位,往复密封为其典型密封形式,密封失效会 严重影响飞机任务的执行和飞行安全。密封副表面粗糙度是重要的工程可控参数且对于密封性能的影响很 大,因此分析表面粗糙度对作动器密封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建立适用于往复组合密封的 确定性混合润滑数值仿真模型,并与有限元分析方法结合计算膜厚值,分析密封圈表面粗糙的幅值和波长变化 以及运动速度和液压油黏度变化对密封圈润滑性能和密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正弦粗糙表面的幅值和波 长增大,会引起油膜压力和油膜厚度波动的幅值增大,但会减小摩擦系数;正弦粗糙表面的幅值增大,有利于减 小密封间隙的最小膜厚和泄漏量,但是波长变化的影响作用不大;液压油黏度和活塞运动速度增大,有利于增 大密封间隙油膜厚度,但会增大泄漏量和摩擦系数。  相似文献   
12.
民用飞机高升力系统设计中安全性评估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用飞机安全性评估工作是实现飞机适航性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基于民用飞机系统安全性设计评估的思路和方法,以某型高升力系统为例,通过对“襟翼不对称运动过限”失效工况开展功能危害性分析及故障树分析,得到了影响系统安全性设计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进行改进设计,最终得到能够满足安全性目标的系统方案。  相似文献   
13.
14.
15.
采用有限元分析与冲击试验相结合的方式对膨胀管与波纹管的吸能特性进行探究:通过数值仿真分析对吸能元件的试验过程进行初步掌握,同时根据冲击试验结果对试验设计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正;然后开展两种吸能元件的动态冲击试验,探究其吸能特性,最终比较分析有限元仿真分析与落锤冲击试验的试验结果,选择效果理想的吸能元件应用到襟翼交联机构上。结果表明:无论是从吸能行程、吸能稳定性还是吸能结构的设计考虑,波纹管都是最适合应用到交联机构中的吸能元件,该吸能元件比吸能大,吸能过程平缓稳定,吸收能量之后只有塑性形变但结构不发生破坏,同时吸能行程短,吸能结构简单,便于安装拆卸。  相似文献   
16.
为了削弱航空发动机反推作动器在展开过程末端的强烈机械冲击,将楔形液压缸缓冲结构应用于该反推作动器。本文建立了该反推作动器节流缓冲的数学模型和Simulink仿真模型,对该作动器在缓冲过程中的速度特性和时间特性进行仿真,分析了速度和压力对其缓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楔形缓冲结构有助于减小航空发动机反推作动器活塞与筒体的碰撞速度,能有效削弱工作末端的冲击;在保证运行速度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适当降低系统的通油压力来提高反推作动器的节流缓冲效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军用航空发动机矢量喷管在故障状态下自动将矢量喷管拉回到安全位置的问题,在矢量喷管作动器中引入回中孔。为了保证矢量喷管作动器在航空发动机高温环境下正常工作,在作动器活塞头处设置了用于沟通作动器的两腔的冷却小孔,使得产品具有自动冷却功能。作动器同时设计有回中孔和冷却孔,并给出了两者同时存在时应急回中功能的工作原理。通过建立液压系统的AMESim仿真模型,得到冷却孔大小和管路对回中速度影响的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冷却孔在一定范围内,伸出/收进回中速度随着冷却孔径的增大而增大/减小;管路越复杂越长,回中速度越低。研究结果对工程研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梳理复杂液压壳体常见外观质量问题,分析其根本原因,制定解决措施,从编程技术和技术管理方面进行系统性提升改进,达到提升液压壳体外观质量,降低钳工加工强度,从而提高航空液压壳体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民用适航规章当中对于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的适航要求,提出了针对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硬件架构和余度设计要求,以及选用复杂电子硬件的额外设计要求。以某型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硬件架构设计为例,详细阐述了硬件架构和余度设计要求的实现与落实,为襟缝翼控制计算机的设计工作提供了参考与借鉴,也为飞控系统控制计算机的设计提供了思路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建立设计保证系统是贯彻和落实适航要求最直接的体现。中国航空业主要是以军机为主,缺乏民用航空研发的经验,对如何建立设计保证系统,并落实设计保证系统认识不足。本文简述了国内外适航管理模式、设计保证系统要求、建立设计保证系统的必要性;通过阐述学习理解、对比分析、文件落实及持续改善等内容,提出了建立设计保证系统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