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航天技术   6篇
综合类   1篇
航天   12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针对三轴稳定卫星从高速自旋异常状态恢复到正常姿态的欠驱动问题,提出一种欠驱动的消旋和进动控制方法.对推力器的选取原则、"整数倍自旋周期全喷气"方式和"对称点喷"方式的消旋策略、脉冲调制方式的进动控制策略等进行介绍,给出实施步骤和工程处理办法.数学仿真和在轨验证结果表明了该方法有效、工程可操作性强.该方法不仅适用于星上自主控制,还适用于地面遥控控制.  相似文献   
13.
挠性卫星自适应姿态跟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较强变轨或姿态机动能力的卫星,在轨运行过程中其质量特性随着液体燃料的消耗而不断变化,卫星的惯量特性也随之变化,使卫星质量参数呈现不确知的特性。如何在惯量矩阵未知情况下实现挠性卫星的姿态跟踪控制是研究的重点。考虑目标姿态角速度可以时变的一般情形,设计了基于误差四元数的自适应姿态跟踪控制律,给出了稳定性证明。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律能够在卫星转动惯量未知情况下,保证卫星本体姿态和跟踪目标姿态。  相似文献   
14.
跨世纪的空间资源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世纪的空间资源开发徐福祥今年2月20日,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即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第五研究院)建院30周年纪念日。我们在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的时候,重温江泽民主席1993年1月30日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题词“发展空间技术,开发空间资源”,更加...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回顾我国空间技术的光辉历程,展望美好的未来。中国空间事业是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长的步伐发展起来的。3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科技人员不懈的探索和艰苦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增强国防实力、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6.
简述了中国气象卫星的发展过程,中国卫星气象应用业务的未来规划及研制新一代极轨气象主要目标、主要遥感仪的选择和用途;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一代中国气象卫星在气象、气候学、海洋学、自然灾害监测以及军事勤务保障等诸领域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卫星工程的成就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各国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占航天器发射总数的 90 %以上 ,它是人类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最主要工具。研制人造地球卫星是世界各国航天活动的主要内容 ,卫星工程是空间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卫星研制工作开始于 2 0世纪 5 0年代末期。经过 40多年的艰苦奋斗 ,中国以较少的投入 ,在较短的时间里 ,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并且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1 中国卫星工程发展历程中国卫星工程是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的 ,然后集中力量发展人造地球卫星 ,其重点是研制各类应用卫星。中国卫星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 3…  相似文献   
18.
中国航天器工程 40多年来经历了技术准备阶段、技术试验阶段和工程应用阶段 ,已形成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 ,通信广播卫星系列 ,气象卫星系列和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 ,而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导航定位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 ;至今中国已发射成功人造地球卫星 5 1颗 ,发射成功试验载人飞船 4艘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国民经济、国防建设、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进入 2 1世纪 ,根据中国航天近期和远期的发展目标 ,中国航天器工程将迎来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19.
探索符合国情的卫星工程管理结构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工程管理结构和方法将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的卫星工程发展速度 ,它不仅应符合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 ,还应符合变化的国情。该文对承担大部分中国卫星研制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CAST)管理现状作了说明 ;从卫星工程管理的组织结构、卫星型号的管理模式、质量体系建设、经费管理、测试发射的组织和批生产管理等方面分析了与国情及自身发展客观规律的不适应性 ,并通过国内外相关情况的对比 ,进行了可择对策的分析研究 ,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