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8篇 |
免费 | 198篇 |
国内免费 | 143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620篇 |
航天技术 | 119篇 |
综合类 | 23篇 |
航天 | 1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3篇 |
2022年 | 33篇 |
2021年 | 46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20篇 |
2017年 | 27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38篇 |
2014年 | 30篇 |
2013年 | 21篇 |
2012年 | 33篇 |
2011年 | 39篇 |
2010年 | 50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207篇 |
2007年 | 387篇 |
2006年 | 213篇 |
2005年 | 220篇 |
2004年 | 170篇 |
2003年 | 165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41.
利用红外技术进行层板冷却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研究层板冷却特性,应用远红外热像测温技术,对一个真实尺寸的层板结构进行了实验.层板的气膜孔、绕流柱及冲击孔直径分别为0.,0.8,0.8 mm,内腔高及总板厚分别为0.8,2.6 mm,孔柱数比为1:4:1.为了准确测量表面温度,采用了高精度热电偶校正法,建立修正关系;为了描述层板综合冷却效率,采用热像数字信号运算法,直接进行数据处理.实验在高温亚声速风洞中进行,实验结果展示了冷却介质注射量对层板冷却特性的影响,证明远红外热像技术用来研究层板冷却特性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2.
前体边界层状态对高超声速进气道流动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CFD方法研究了前体边界层状态对轴对称高超声速进气道的波系结构、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以及流量捕获能力、总压恢复系数等的影响,获得了不同马赫数下进气道性能参数随一级锥边界层强制转捩位置的变化规律,并对采用二维粗糙体作为强制转捩措施给流场所带来的干扰进行了分析,研究中还对比了具体进气道设计方案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43.
44.
DENTON程序湍流模型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进了DENTON程序所使用的混合长度模型,使之能够适应壁面发展以及有适度分离流动的情况,并减少对经验的依赖.通过对NASARotor67转子和Rotor37转子的对比计算分析,验证了改进的混合长度模型能够进一步提高计算的可靠性,并且计算时间增加很少,保持了DENTON程序计算速度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45.
46.
航空发动机健康等级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研究意义在于将发动机的健康状态量化,进一步提高发动机健康状态评估的可操作性.决定发动机健康状态等级的因素众多,如故障发生的概率、故障的程度以及故障可能造成的损失风险等,且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均具有随机性和模糊性.将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应用于发动机健康状态等级的评估,将健康状态划分为5个等级,得到每个健康状态等级的隶属度函数,最后基于最大隶属度原则和最大危险性原则确定发动机的健康状态等级.通过对两组发动机故障模拟实验器振动数据的等级评价结果对比,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7.
腹下无隔道大偏距跨声速S弯进气道气动特性的实验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ventral diverterless high offset S-shaped inlet is carried out at Mach numbers from 0.600 to 1.534,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Results indicate: (1) a large region of low total pressure exists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inlet exit caused by the counter-rotating vortices in the S-shaped duct; (2)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t Mach number 1.000 reach almost the highest, so the propulsion system could work efficiently in terms of aerodynamics; (3) the total pressure recovery increases slowly at first and then remains unvaried as the Mach number rises from 0.6 to 1.0, however, it does in an opposite manner in the conventional diverter-equipped S-shaped inlet; (4)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inlet are generally insensitive to angles of attack from -4° to 9.4°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8° at Mach number 0.850, and angles of attack from -2° to 6° and yaw angles from 0° to 5° at Mach number 1.534. 相似文献
48.
49.
介绍了离子液体推进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阐述了粒子发射的限制条件及通常采用的工作模式,总结了该推进器的常见分类形式。介绍了当前广泛应用的一些实验方法和仿真手段,以及针对发射阈值场强、束流散射、多粒子分散效率、推进器长时间工作稳定性等问题开展相关研究取得的进展,对比分析了适合粒子发射的工作环境及相对精确的仿真方法,为推进器的后续设计、工作模式设定及性能评估等工作提供了参考。结果表明:增大推进剂流阻、提高发射极阵列密度是提高离子液体推进器效率和推力的合适手段;利用闭环控制的方法改变发射电压极性、逐渐提高发射电压大小是维持推进器推力大小、提高工作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0.
采用格子波尔兹曼方法及浸没边界法,发展了一套适用于自由游动的三维数值研究程序。进而以多尾鳍推进仿生航行器为原型,讨论了尾鳍数目、形状、材料刚度等构型参数及振幅、频率等尾鳍摆动参数对推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称布置、反对称摆动的双尾鳍能够明显消除侧向力而避免航行器主体的横向晃动,且推力大于两个单独尾鳍的简单加和;在中等Reynolds数下,具有波动性质的柔性尾鳍不论是推进速度还是推进效率均优于刚性尾鳍;当尾鳍单纯摆动推进时,具有完整鳍面的半椭圆形尾鳍的推进性能优于后部有缺口的深叉形尾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