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42篇
航空   883篇
航天技术   204篇
综合类   205篇
航天   32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80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41.
42.
对高速钻削碳/环氧复合材料的刀具磨损特性、刀具磨损对钻削力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钻削彬环氧复合材料时,刀具磨损的原因主要是磨粒磨损(或质点磨损),随着刀具磨损的加剧,轴向力持续增加,扭矩的增加逐渐趋于平缓,因此控制刀具磨损是减小轴向力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3.
一种40°撞击角双股自击式喷嘴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纪国  王珏  沈赤兵  周进  王振国 《推进技术》2002,23(3):207-208,222
研究了一种 4 0°撞击角双股自击式喷嘴冷流特性和热试验流量系数。冷流试验以常温水为介质 ,用激光散射测粒仪和探针研究了该喷嘴的雾化质量和流强分布。在 1 35MPa~ 1 75MPa的喷嘴压降下该喷嘴椭圆形喷雾的喷雾锥角为 2 6°~ 38°,流强呈单峰型分布。统计研究了该喷嘴冷试验和在液氧介质下热试验时的喷嘴流量系数 ,流量系数在 0 6~ 0 8之间  相似文献   
44.
高速磨削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了国内外高速磨削技术的发展过程,从高速磨削机理,高速磨削速度及其高速磨削相关技术等方面介绍国外的发展水平和先进成果,预测了今后国外高速磨削研究的发展趋势,并从高速度磨床的一些技术特征和参数,以及人们对高速磨削的认识等方面分析和评价了我国在推广和应用高速磨削中尚存的差距,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对动态彩色纹影技术作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并把此项技术广泛于超音速流场中捕捉激波等试验研究中,提供了一些实际应用的典型的流场彩色纹影照片,为波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图像。  相似文献   
46.
47.
高速列车进入带缓冲结构隧道的压力变化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列车穿越带有缓冲结构的隧道压力变化的三维粘性流场数值模拟过程,控制方程为三维粘性、可压缩、非定常流的N-S方程,空间离散采用了中心有限体积法格式,时间采用预处理二阶精度多步后差分格式进行离散,对列车与隧道之间的相对运动采用移动网格技术处理。对不同的缓冲结构缓解隧道内瞬变压力及压力梯度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缓冲结构的设置能够有效地降低隧道内的压力和压力梯度的最大值,其原因在于缓冲结构延长了压缩波压力上升的时间,降低列车突入隧道时所形成的最大压力梯度;另一方面由于压缩波在缓冲结构和列车、隧道之间多次的反射,也降低了压力峰值。  相似文献   
48.
高速电主轴热态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分析了高速电主轴中内装式电机的损耗发热和轴承的摩擦发热 ,研究了油 -水热交换冷却系统和油 -气润滑系统的散热特性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高速电主轴温度场的有限元分析模型 ,并用ANSYS有限元软件进行温度场的计算。最后提出了改进高速电主轴温度场分布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9.
经过对超高强度钢工件高速切削加工表面质量的系统研究,发现在某种特定的切削条件下,工件表面质量将会发生显著改变.该变化不仅表现为表面特征的大幅改善,如表面粗糙度可以控制在0.4μm以下,无宏观裂纹发生等,还表现为表层及次表层显微硬度的明显提高、最大残余压应力深度的大幅增加(达到0.35 mm)以及表面耐磨性能的显著增强等.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切削工艺将极有可能成为一种能够在获得工件结构形状与精度指标的同时,对加工表面表层、次表层的组织特性与工件使用性能产生积极影响的表面强化手段.  相似文献   
50.
高速滚子轴承保持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