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2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113篇
航空   1019篇
航天技术   44篇
综合类   105篇
航天   1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7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基于替代模型的高超声速前体/进气道一体化优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基于替代模型的渐进优化策略对二维高超声速前体/进气道进行一体化设计优化,采用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法选择样本点,采用二维粘性CFD方法计算进气道流场来建立样本数据库,综合运用了多项式响应面、Kriging模型、BP神经网络和径向基神经网络等替代模型.相对于基准构型,前体/进气道的优化构型在设计态时提高了流量捕获与来流压缩能力,提高了总压恢复性能,同时减小了阻力系数,综合性能提高了5.3%;在非设计态时优化构型的综合性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952.
攻角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起动/不起动是高超声速进气道的重要流动现象,其影响进气道的工作范围和再起动能力.首先对典型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二维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攻角变化引起的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过程进行了研究.从流动稳定性的角度阐述了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形成的原因,分析了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过程中进气道性能参数随来流攻角的变化规律,最后对进气道的再起动条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53.
设计了小型直联式实验台,模拟来流马赫数5.3,对一组具有不同内收缩比的二维进气道唇口开启过程及其特性开展了实验研究.进气道唇口的角度位置和隔离段高度均可调节,由此实现进气道不同内收缩比要求.通过分析进气道底板壁面压力分布,总结了进气道开启过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54.
新一代超/高超声速带进气道飞行器气动力特性快速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清  张卫民  陈英文 《宇航学报》2008,29(2):494-498
新一代超/高超音速飞行器要求具有高空空气动力机动能力、长航程能力,使飞行器具  相似文献   
955.
壁面温度对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高超声速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并对不同壁温下的高超声速二元进气道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不同壁温下的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以及进气道不起动马赫教和再起动马赫数随壁面温度的变化规律,最后对壁面冷却改善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的内在物理机制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采用壁面冷却能提高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和总压恢复系数,有效改善进气道不起动/再起动特性,拓宽进气道的工作范围.  相似文献   
956.
移动唇口变收缩比侧压式进气道反压特性和自起动性能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来流马赫数为3.85条件下,开展了移动唇口可变收缩比侧压式进气道反压特性和自起动性能风洞实验.研究了不同内收缩比条件下,侧压式进气道抗反压性能和起动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侧压式进气道内收缩比大小影响其抗反压能力,内收缩比1.19的侧压式进气道能抗23.42倍反压,内收缩比1.24的侧压式进气道能抗26.44倍反压,内收缩比较大的进气道抗反压能力强;不能自起动的侧压式进气道,通过移动唇口减小其内收缩比,可以顺利实现自起动.   相似文献   
957.
槽对超声速混压式进气道性能及边界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提高定几何超声速混压式轴对称进气道的性能,应用在进气道不同位置开槽的方法,研究了在各级锥体上、锥体折角处开槽时锥体上的边界层变化,研究了多工况下开槽对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流量系数、增压比和起动性能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开槽一方面改变了超声速进气道锥体上的波系分布和进口马赫数,另一方面也使槽后边界层厚度增加,改变了边界层内的速度分布,使摩擦阻力增大.二级锥面上槽后边界层厚度模型1比原型大33.3%,模型2比原型大16.7%,三级锥面上槽后边界层厚度模型1比原型增加52.4%,模型2比原型增加9.1%.开槽使高马赫数下的总压恢复系数有所增加,其增加量随来流马赫数的变化而变化.在马赫数为4.0的设计状态下,折角处开槽可使进气道的总压恢复系数提高1.8%,锥体上开槽可以提高4.3%.锥体折角处开槽对流量系数和起动性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58.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三维进气流道数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借鉴典型三维超声速进气道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旋转冲压压缩转子三维进气流道,并采用三维雷诺平均N-S方程和Spalart-Allmaras湍流模型对其流场进行了数值研究.计算结果表明:与三维超声速进气道中的平直激波系不同,三维进气流道中的激波为曲线激波;与二维进气流道中的激波系相比,三维进气流道中的激波系要相对模糊和复杂;转速和背压对三维进气流道的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59.
弹用模块化Busemann进气道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过附面层修正后的模块化扇形流管流线追踪进气道进行了数值模拟,以截短角度和收缩比对这种进气道总体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附面层修正能够大幅提高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和流场均匀性;经附面层修正后的扇形流管流线追踪进气道有较好的性能,流量系数能达到0.9以上,在流管内没有大的分离区;进气道流量系数和压缩量随着截短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而收缩比越大,流量系数越小,压缩量越大;发动机推力与进气道流量系数有关,发动机推力和比冲基本上均随截短角度的增大而增大,而收缩比对它们的影响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60.
非对称交叉激波和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赵慧勇  雷波  乐嘉陵 《航空动力学报》2009,24(10):2183-2188
针对7°×11°双尖鳍外形的非对称交叉激波与湍流边界层相互作用,采用Navier-Stokes方程和5种湍流模型进行了计算.主要考察对壁面压强、热传导、绝热壁面温度和壁面摩擦力线分布的计算精度.计算结果表明:两道斜激波相交后的区域的壁面压强和热传导都比较高;计算的压强和壁面摩擦力线与试验吻合很好,绝热壁面温度次之,热传导最差,峰值高达试验的3倍左右.湍流模型对壁面压强和壁面摩擦力线影响很小,对绝热壁面温度和热传导影响很大.在5种湍流模型中,TNT(turbulent/non-turbulent)和SST(shear-stress transport)模型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