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3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400篇
航空   1733篇
航天技术   524篇
综合类   734篇
航天   21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10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65篇
  2012年   196篇
  2011年   205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67篇
  2008年   118篇
  2007年   139篇
  2006年   119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4 毫秒
991.
谢峰  洪冠新  张晨凯  魏忠武  马汉东 《航空学报》2020,41(1):423175-423175
捕获轨迹系统(CTS)是一种先进的预测外挂物投放轨迹的试验系统,普遍采用六自由度(6-DoF)串联机构作为其运动机构,串联机构因惯性力大和关节累积误差大使其定位精准度不足。相比串联机构,并联机构具有惯性力小和关节误差不累积等优点。采用6-PTRT并联机构作为CTS试验系统的六自由度运动机构,在空间受限的风洞环境中对CTS并联机构进行地面标定:提出动平台位姿的测量和计算方法,建立包含直线驱动平台安装夹角修正的标定模型,并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辨识结构参数。辨识后CTS并联机构的位移定位准度优于0.1 mm,姿态定位准度优于0.05°,最后以CTS并联机构和常规攻角机构进行8#标模的对比风洞试验。风洞试验结果表明,CTS并联机构的风载定位准度满足测力试验精准度要求。  相似文献   
992.
FL24风洞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带控制律的CTS试验,这是改进捕获轨迹试验方式的一次探索。文中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试验技术原理、实现过程进行了阐述。试验结果表明在加控制律的CTS试验中导弹的滚转角和偏航角输出趋稳,呈有控状态。  相似文献   
993.
系统包括空气压缩、空气处理、储气、冷却水供应和中央监控等五个分系统,空压机的吸入流量为248m3 min,排气压力为2.4MPa,成品气常压露点达-38℃,可以满足一座0.6m量级的高速风洞对气源的需要。该系统在与800m3储气容积配套时,能保证在气体流量达140kg s、持续时间达40s的风洞试验中,其总温变化不超过1.5K。  相似文献   
994.
主要描述速率转台低角速率的一种校准方法,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995.
Consequences of the solar wind input observed as large scale magnetotail dynamics during substorms are reviewed, highlighting results from statistical studies as well as global magnetosphere/ionosphere observations. Among the different solar wind input parameters, the most essential one to initiate reconnection relatively close to the Earth is a southward IMF or a solar wind dawn-to-dusk electric field. Larger substorms are associated with such reconnection events closer to the Earth and the magnetotail can accumulate larger amounts of energy before its onset. Yet, how and to what extent the magnetotail configuration before substorm onset differs for different solar wind driver is still to be understood. A strong solar wind dawn-to-dusk electric field is, however, only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a strong substorm, but not a sufficient one. That is, there are intervals when the solar wind input is processed in the magnetotail without the usual substorm cycle, suggesting different modes of flux transport. Furthermore, recent global observations suggest that the magnetotail response during the substorm expansion phase can be also controlled by plasma sheet density, which is coupled to the solar wind on larger time-scales than the substorm cycle. To explain the substorm dynamics it is therefore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modes of energy, momentum, and mass transport within the magnetosphere as a conseq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of solar wind-magnetosphere interaction with different time-scales that control the overall magnetotail configura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nternal current sheet instabilities leading to large scale tail current sheet dissipation.  相似文献   
996.
对航空照片上堑壕和交通壕的判读是野战工事判读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堑壕和交通壕影像的检测是该项判读工作的技术基础。本文提出了航空照片图上的基准点,并给出了基于方向投影基准点的堑壕和交通壕自动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97.
本文简略地评述了模型自由飞、立式风洞自由飞和常规风洞自由飞这三种模拟试验方法在飞机尾旋问题研究中的作用;着重分析了开展飞机失速/偏离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利用现有的大型常规低速风洞进行风洞自由飞试验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对旋转天平在飞机尾旋问题研究中的作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998.
在底排风洞实验中,底排流量的测量受流量计下游压强变化的影响。采用临界流量计后,流量计下游压强的变化不会影响流量的测量。文章介绍了临界流量计的设计、流量的测量控制、误差分析和在底排风洞实验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9.
While interplanetary coronal mass ejections (ICMEs) are understood to be the heliospheric counterparts of CMEs, with signatures undeniably linked to the CME process, the variability of these signatures and questions about mapping to observed CME features raise issues that remain on the cutting edge of ICME research. These issues are discussed in the context of traditional understanding, and recent results using innovative analysis techniques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000.
主要介绍了JJF1152-2006《任意波发生器校准规范》中所采用的校准原则、思想和技术.针对任意波发生器实际校准和应用中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讨论了任意波发生器的技术内涵和实质;提出了其校准的主导思想:仪器设备的校准、波形生成能力的校准、波形生成质量的校准;确定了校准的主要内容:仪器设备极限参数的校准和失真特性的校准;介绍了任意波发生器校准所采取的技术措施:虚拟仪器模式下的模型化测量方法;讨论了校准仪器设备选取原则:通用性原则、溯源性原则和最简捷原则和高精度原则.针对主要校准项目参数,讨论了几种典型校准方法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