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31篇
航空   190篇
航天技术   143篇
综合类   30篇
航天   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为计算超声速高M数及大迎角条件下小展弦比弹翼背风侧脱体涡消失后的压力分布 ,采用面元法及非线性压缩性修正方法 ,获得了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82.
某型直升机装备的两超短波电台在使用中出现某些频点下的互相干扰现象,尽管地面采取了相应措施却均未改善。本文在常规修理方法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新方法找到了此故障的根源,并为类似电台干扰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3.
在前期的风洞试验结果中已经证实,跨声速条件下,俯仰舵偏角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呈开口布局的一对尾舵形成的翼尖涡会相互干扰,使得两侧的翼尖涡强度不同,形成非对称流动现象,进而使全弹产生较大的横侧向气动力,对尾舵的控制能力提出了挑战,需要开展消除非对称流动的方法研究。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非对称流场随舵偏角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该非对称流动现象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基于此,在保持舵面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开展了消除非对称流动现象的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舵偏角的增加,呈开口布局一对尾舵的翼尖涡距离逐渐减小,翼尖涡由弱的不对称性,逐渐发展直到其中的一侧翼尖涡消失,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尾舵前缘局部切角和降低尾舵根弦长的方法在保持尾舵效率不降低的情况下,能够有效消除非对称流动现象,对类似布局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4.
简要介绍了利用通信和广播电视卫星对地面干扰辐射源进行定位的必要性和基本工作原理、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法,以及提高定位精度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85.
雷达-电子战-通信的一体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林志远  刘刚 《上海航天》2004,21(6):55-58
为充分发挥武器系统的作战效能,对作战平台上的雷达-电子战-通信一体化技术进行了研究。阐述了雷达与电子战、雷达与通信一体化的必要性和特点,并对一体化的关键技术,如以线性调频与伪随机编码信号的组合为共用信号、共用孔径及其波束控制技术等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一个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无线电-通信一体化系统的方案。  相似文献   
86.
差分编码OQPSK调制解调器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OQPSK调制性能大大优于 QPSK,但由于 OQPSK调制的特殊性 ,其差分编解码相应比较复杂 ,文中对DOQPSK的差分编解码和调制解调原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针对传统 DOQPSK相干解调和解码方法存在的问题 ,给出一种简单高效的改进 DOQPSK解调和解码方法。该方法不仅结构简单 ,同时消除了与 DQPSK解调相比存在的 3 d B解调损失问题 ,大大提高系统的解调性能  相似文献   
87.
We have analysed energetic storm particle (ESP) events in 116 interplanetary (IP) shocks driven by front-side full and partial halo coronal mass ejections (CMEs) with speeds >400 km s?1during the years 1996–2015. We investigated the occurrence and relationships of ESP events with several parameters describing the IP shocks, and the associated CMEs, type II radio bursts, and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 (SEP) events. Most of the shocks (57 %)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ESP event at proton energies >1 MeV.The shock transit speeds from the Sun to 1 AU of the shocks associated with an ESP event wer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those of the shocks without an ESP event, and best distinguished these two groups of shocks from each other. The occurrence and maximum intensity of the ESP events also had the strongest dependence on the shock transit speed compared to the other parameters investigate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ESP peak intensities and shock transit speeds was highest (0.73 ± 0.04) at 6.2 MeV. Weaker dependences were found on the shock speed at 1 AU, Alfvénic and magnetosonic Mach numbers, shock compression ratio, and CME speed. On average all these parameter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or shocks capable to accelerate ESPs compared to shocks not associated with ESPs, whil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shock normal angle and in the width and longitude of the CMEs were insignificant.The CME-driven shocks producing energetic decametric–hectometric (DH) type II radio bursts and high-intensity SEP events proved to produce also more frequently ESP events with larger particle flux enhancements than other shocks. Together with the shock transit spe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lar DH type II radio bursts and SEP event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maximum intensity of ESP events at 1 AU.  相似文献   
88.
跨音速条件下,激波将导致大后掠飞翼布局出现激波/边界层干扰、激波/前缘涡干扰等复杂流动现象,对其流动特性、气动性能产生严重影响。本文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跨音速时小展弦比飞翼布局流动特性随迎角的演化,并分析了翼身厚度对前缘涡流动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在无前缘涡区,翼身厚度在机头处引起侧洗作用,在尾部出现激波/边界层干扰现象,导致流动分离;在前缘涡发展区,翼身厚度的侧洗作用使飞翼模型前缘涡形成较晚,影响区域减小,但使其前缘涡发展较快,强度增大,在背风侧诱导的吸力增加,从而使前缘涡涡升力基本不变;同时,侧洗作用导致翼身背风侧激波位置前移,诱导前缘涡破裂,使涡破裂迎角大幅减小。本文研究为大后掠飞翼布局气动布局设计和流动机理分析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9.
针对测量船通信网络由2层帧方式交换升级为3层包交换方式后无法使用上星自环检测方式实现自检测的问题,在分析通信网络自检测模式下的链路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组播报文实现自检测的构想。设计利用组播洪泛特性实现报文环回的网络拓扑结构以及实现检测与对比报文的硬件设备,阐述检测软件发送、接收、处理报文的流程,实现了网络通断、时延及丢包率的自检测,并通过模拟检测实验证明了设计方案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0.
能量和协方差检验的联合频谱感知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怡  席博  黄印  陈利民 《航空计算技术》2011,41(2):113-116,124
快速准确的频谱感知是认知无线电系统有效通信的前提。现有的能量检测算法易受噪声波动影响,为提高频谱感知的性能,采用了联合频谱感知算法。方法利用双门限的能量检测法进行粗检,并使用协方差检测算法对中间混淆区域进行二次判决。在噪声不确定的情况下,对联合频谱感知算法性能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在噪声波动较大时,算法有效地提高频谱检测的性能,而且计算复杂度得到降低,并优于能量检测法和协方差检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