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航空   87篇
航天技术   3篇
综合类   6篇
航天   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LPP低污染燃烧室单头部燃烧性能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贫油预混预蒸发(LPP)低污染燃烧室单头部三级旋流器进行燃烧性能试验,研究不同的油气比、进口空气流量和进口空气温度以及值班级喷嘴安装位置对燃烧室出口截面燃烧性能的影响,获得了燃烧室出口截面温度分布、燃烧效率以及污染物排放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①油气比增加,NOx排放相应增加;头部A燃烧性能稍优于头部B;②同一油气比下进口空气温度越高,其燃烧污染物排放越多;进口空气流量越大,污染物排放越少;③值班级喷嘴安装位置对LPP低污染燃烧室燃烧性能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2.
为获得轴承腔油气两相介质流动与热分析计算方法,探究轴承腔油气两相介质流动换热规律。以某发动机轴承腔结构为对象,运用CFD方法分析轴承腔中两相介质流动速度、温度分布、体积分数和传热系数分布。基于试验获取轴承腔内外不同位置局部温度,利用温度梯度法计算热流获得传热系数。结果表明:两相介质的流动速度随径向高度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无量纲径向高度为0.6时流速最大。轴承腔中转子及壁面之间的区域两相介质的温度随径向坐标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轴承腔内滑油主要分布在回油池及轴承腔外壁面上,回油池旁边其剪力分量和重力方向一致区域的油膜较薄,局部传热系数较小,其方向相反区域的油膜较厚,局部传热系数较大。   相似文献   
53.
在燃气分析单点测试偏差的基础上,针对燃气轮机、主燃烧室及加力燃烧室目前采用的取样方式的现状,建立了燃气分析法和流量法的油气比偏差对燃烧效率和气态污染物测试精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对于采用移位机构进行测量的主燃烧室,流量法和燃气分析法油气比相差在5.1%以内时,说明有足够的测点密度,数据有效,此时的燃烧效率精度优于0.5%;对于加力燃烧室和整机测试,由于取样点不足,油气比偏差较大,燃烧效率的精度还取决于油气比和CO的体积分数。保证足够的取样点密度是燃气分析测试结果具有较高精度的前提。   相似文献   
54.
复杂旋转盘轴腔两相流动与传热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航空发动机空气系统和润滑系统中复杂的旋转盘腔和旋转轴腔内油气两相流动与传热的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其流动传热特性.以典型小型涡扇发动机的风扇轮盘前腔、风扇轮盘后腔、轴流轮盘前腔、前轴承腔、相关连接气路等组成的多进口、多出口的旋转盘轴腔为对象,研究了用Mixture模型和Eulerian模型计算该系统的速度场、压力场、温度场的方法.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计算条件下,两种模型计算的速度场基本一致;两者计算的压力场只在轴流轮盘前腔略有差别,Eulerian模型计算的该腔压力约为Mixture模型计算值的93%;Mixture模型得到温度场较高,由Eulerian模型计算的前、后轴承温度分别约为Mixture模型计算值的93%和94%;Mixture模型计算经济性较好,其迭代一步所需时间约为Eulerian模型的63%.   相似文献   
55.
单通道内燃波转子燃烧性能实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建立简化单通道内燃波转子系统,以连续热射流的点火方式,采用实验方法研究了点火位置,射流作用时间,初始预混气当量油气比对波转子通道内点火及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射流逐渐推近,喷管出口距波转子通道38mm附近时,对点火不利,但点火位置对火焰锋面发展影响不大;在不同当量油气比下,射流作用时间对波转子通道内燃烧过程压力增益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同时火焰锋面倾斜角随着射流作用时间增加而有所减小;当量油气比为2.0时不利于波转子内组织燃烧,且此时火焰锋面出现反向倾斜,倾斜角高达58°.   相似文献   
56.
燃-滑油换热器壳侧换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航空发动机滑油系统所使用的小管径燃-滑油换热器,开展了壳侧换热特性实验研究。研究表明:当壳侧为滑油单相流时,壳侧对流换热系数可以采用Kern经验公式计算;在换热器可能的工作范围内,壳侧气液两相流流型为泡状流;保持液相折算速度(或气相折算速度)不变,两相对流换热系数随气相折算速度(或液相折算速度)的增大而增大,相同液相速度时,两相对流换热系数要大于单相,最大可达2.3倍;最后根据泡状流特点,基于L-M模型给出了壳侧两相换热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平均相对误差为3.6%,可满足工程需要。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大直径小环腔燃烧室常温常压下的贫油点火性能,开展了燃烧室在不同进口马赫数(0.035~0.075),点火电嘴插入深度(-0.3~2.2mm),喷嘴间距比n=1.65和3.3下的点火实验研究,获得了进口马赫数、点火电嘴插入深度和喷嘴间距比等对贫油点火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n=1.65时,随着进口马赫数的增大,燃烧室的贫油点火油气比快速下降,贫油点火边界拓宽,而点火电嘴的插入深度对燃烧室的贫油点火性能影响很小;在进口马赫数小于0.07时,n=3.3方案的贫油点火性能显著优于1.65方案;在相同进口马赫数下,着火时间及联焰时间随着油气比的增大而缩短;燃烧室的贫油点火边界受两个因数限制,燃油雾化颗粒度SMD不大于76μm和油气比不小于0.015。大直径小环腔燃烧室的喷嘴间距比设计能够远远突破常规燃烧室的设计值范围,达到3.3。  相似文献   
58.
分析了MA600飞机所装发动机减震系统结构及其受力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该型减震系统的长期维护经验,研究出一套成熟的维护、检测和修理程序,对降低涡桨发动机减震系统使用和维护成本具有实际应用意义,可适用于通航类活塞式发动机减震系统的受力研究。  相似文献   
59.
为了研究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特性,改善滑油回油效果,建立了基于欧拉-欧拉方法轴承腔两相流求解模型,针对轴承腔的通风结构和回油结构提出了三种改进方案,对不同工况下常规轴承腔和三种改进方案流动特性和回油特性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将常规轴承腔通风结构进行嵌入(Embed)改进后,滑油被嵌入的通风口壁面阻挡,从通风口流出的滑油量减小,回油效率明显提升;将常规轴承腔回油结构进行斜坡(Slope)改进后,回油口右侧滑油堆积区消失,腔内滑油体积分数减小,回油效率明显提升;组合改进方案(ES)能够兼顾嵌入和斜坡改进方案的优势,回油效率进一步提升。相比常规轴承腔,当滑油流量为200L/h,转速为15000r/min时,嵌入、斜坡和组合改进方案回油效率分别提高了16.47%,13.02%和32.81%。  相似文献   
60.
考虑油滴变形和二次油滴效应的轴承腔壁面油膜流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航空发动机轴承腔油气两相流动状态下的壁面油膜分布和流动速度直接影响其润滑和换热特性.考虑油滴变形和二次油滴沉积效应作用,通过油滴变形和运动、油滴/腔壁碰撞过程质量和动量转移以及二次油滴运动和沉积分析,获得油滴沉积过程的质量和动量转移;在此基础上利用根据力平衡原理和质量守恒原理建立的壁面油膜分布和流动的力学模型获得壁面油膜的厚度和速度分布.分析和探讨了油滴变形对油滴速度和运行轨迹的影响,变形和二次沉积效应对油滴质量和动量转移以及壁面油膜厚度和速度分布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考虑变形后油滴所受阻力增加,其运动速度减小,运行轨迹更加弯曲,一次质量转移增加,一次动量转移减小;二次油滴的数量很大,其沉积质量和动量转移是轴承腔中油滴质量和动量转移的主要部分;油滴变形和二次沉积效应作用下壁面油膜的厚度和流动速度都明显增大,润滑油加速排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