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68篇 |
免费 | 230篇 |
国内免费 | 250篇 |
专业分类
航空 | 1201篇 |
航天技术 | 179篇 |
综合类 | 200篇 |
航天 | 2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篇 |
2023年 | 59篇 |
2022年 | 69篇 |
2021年 | 80篇 |
2020年 | 75篇 |
2019年 | 70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83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85篇 |
2013年 | 74篇 |
2012年 | 75篇 |
2011年 | 73篇 |
2010年 | 81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84篇 |
2007年 | 80篇 |
2006年 | 59篇 |
2005年 | 51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46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91.
92.
低雷诺数高升力翼型的设计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翼型上表面的恢复区内采用修改后的Stratford理论的压力分布,然后应用Weber已知力分布求解翼型有的理论设计一 套在低雷诺数的新翼型。 相似文献
93.
分析了电力远动通道监控系统的现状,为解决其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电力远动通道监控的新方案.采用了一种基于模糊模式识别的综合评判远动通道通信质量的方法来实现对远动通道的监控,并详细论述了方案中模糊模式识别模型的建立,同时给出了系统的实现方案.在实际应用中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目前监控系统存在的不足,为电力远动通道监控开辟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94.
基于响应面法的机翼气动/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基于响应面法进行了机翼气动/结构一体化优化设计研究,流动控制方程为三维欧拉方程,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求解,应力和结构变形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静气动弹性分析采用强耦合迭代方式,响应面模型采用二次多项式来构造。以跨音速M6机翼为初始机翼,进行了多目标、多约束情形下的气动/结构综合优化设计,优化后所得到的新机翼具有更佳的气动/结构综合性能,升阻比增加了9.25%,而重量减轻了4.84%;响应面模型精度满足设计要求,拟合误差均不超过1%;这说明本文所发展气动/结构综合优化设计方法是成功且有效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
96.
针对一种复合升力飞机,建立了相应的研究模型,通过试验、CFD计算和工程估算的方法,研究了直升机和固定翼状态下的飞机性能特性,并通过制作一架模型验证机,验证了该种飞机飞行原理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97.
98.
研究了运用压电陶瓷作动器对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格栅反射器的型面主动控制。首先,采用了一种具有独立电压自由度的梁单元,以及考虑高阶剪切变形的板单元,对主控格栅反射器进行有限元建模;运用能量变分哈密尔顿原理推导了主控格栅反射器的有限元控制方程,并给出了反射面型面残余均方根(RMS)误差最小的电压最优控制方法。然后,研究了在典型载荷下,反射面残余RMS误差最小的PZT作动器位置分布的优化配置问题;提出了一种将遗传算法和梯度投影方法相结合的改进优化方法,用来求出在限定作动器数量的条件下,作动器几何位置的优化配置,使控制后反射面的残余RMS误差最小;给出的数值算例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研制了格栅反射器型面主动控制的实验样机,针对反射器的初始制造误差进行了型面主动控制,验证了控制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9.
研究了一种新型自循环吸附动叶,分析了其主要实现结构以及自循环吸附的原理。新型吸附结构利用动叶旋转离心作用形成的驱动力抑制了叶表分离、叶顶二次流动,增加了叶顶附面层动量,提高了动叶效率及稳定裕度。通过与传统的机匣处理技术的对比,阐明了自循环吸附动叶的独特结构以及叶顶喷气技术优势。以Rotor37动叶为例,依据基本的吸气、喷气原则,开展了吸气槽、叶顶喷气孔以及动叶内腔等自循环典型结构概念方案设计,突破了带有动叶内腔的复杂网格生成技术,完成了自循环吸附动叶内腔以及叶片通道内的流动分析以及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循环吸附技术优势明显,数值模拟证明其原理可行。 相似文献
100.
基于绳系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SDM动导数试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详细给出了在低速风洞中,采用绳系并联机器人(WDPR)支撑模型,用强迫振荡法进行标准动态模型(SDM)动导数试验可行性的研究。试验中将杆式六分量应变天平内置入模型中以测量模型的气动力和气动力矩,建立了适用于绳系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的模型运动控制子系统和数据采集子系统。采用绳拉力作为参考信号,对气动力矩信号与位姿信号进行数据的同步处理,解决了绳系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应用于动导数试验时所测力矩信号与位姿信号之间的相位差确定问题,给出了WDPR支撑下模型动导数的计算方法。整个试验样机置于某开口式低速直流风洞中进行了俯仰、带偏航角的俯仰以及升沉的动导数试验,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各动导数。试验结果与参考文献相比较具有合理的一致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绳系并联机器人支撑模型进行动导数试验是可行的,至少对于SDM是这样的结果;使用一套绳系并联机器人支撑系统,可以完成多套硬式支撑系统才能完成的动导数试验,从而提高试验效率,降低试验成本。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