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65篇
航空   51篇
航天技术   466篇
综合类   29篇
航天   3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81.
倾斜轨道六面体卫星极端外热流解析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卫星设计中,外热流分析是温度场计算的基础,也是极端工况选择的依据。非太阳同步倾斜轨道卫星外热流变化非常复杂,一般需要采用组合散热面的设计方法,这些都使得卫星极端外热流工况难于判断,给整星热分析以及热设计造成很大困难。通过合理的分析与简化,推导出倾斜轨道六面体卫星空间外热流的解析模型,提出一种新的地球反照周期平均值的简化计算方法,利用Nevada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最后以某倾斜轨道卫星为例对其空间外热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轨道空间外热流模型与专业软件计算结果之间误差很小,应用这一模型可以方便地分析倾斜轨道六面体卫星外热流的变化规律,进而得出卫星极端吸收外热流工况,为卫星高低温工况确定提供相关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782.
400多年以来,天文学家一直都是从远处对太阳进行研究.而如今,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已决定派探测器到离太阳很近的地方去进行观测.该探测器称为"太阳探测器 ",最早可在2015年发射,是一颗耐高温的探测器,可深入到太阳的大气层内,采集太阳风和太阳磁的第一手样品.到为期7年的探测任务结束时,它有望解开天体物理学的两大谜团,并得到多项新的发现.目前探测器正处于初步设计阶段.  相似文献   
783.
在考虑羽流主要成分在不同温度固体表面吸附时间的基础上,给出了在轨太阳帆板温度的计算模型,综合考虑硅片透射率衰减和温度升高因素,建立了太阳帆板功率损失的计算模型.基于主要羽流污染物一甲基肼(MMH)-HNO3的透射率试验数据,推导出功率总损失计算模型.某地球同步卫星太阳帆板功率损失的计算结果表明:当污染层厚度达3.3×10-3 g/cm2时,太阳帆板输出功率下降程度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784.
为分析海洋一号(HY-1)卫星水色扫描仪(水色仪)在轨发生的转动机构与卫星间耦合振动对步进电机工作状态的影响,根据建立的步进电机 角速度振动环境、步进电机 卫星 太阳帆板两种不同模式的电机运动状态模型,在不同设计参数条件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步进电机会因与卫星耦合振动造成工作状态变差,影响步进电机在轨工作状态的主要因素是卫星结构基频.  相似文献   
785.
本文在介绍太阳房概念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和分析河北农村住房情况、家庭规模、收入水平和能接受的新房造价,设计了符合河北农村现状的单层被动式太阳房,并进行了相应的热工计算和造价分析。结果表明,在不显著增加造价的前提下,节能率均达到了70%以上,从技术和经济的角度论证了被动式太阳房在河北农村推广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86.
建立由太阳光球磁场和日冕偏振亮度等观测约束的单流体太阳风模型,包括日冕和太阳风的等离子体密度、速度和磁场,温度还有待于以后处理.这里采用高山观测台(HAO)MKⅢ的日冕偏振亮度(pB)在1.36Rs上的观测概图,根据Guhathakurta在1996年发展的日冕电子密度反演模型确定日冕的电子密度分布.同时采用Wilcox太阳观测台(WSO)的光球磁场视向分量的观测概图作为底部边界,根据Zhao等在1994年发展的水平电流-电流片(HCCS)模型得到全球磁场.Phillips在1995年及McComas在2003年分别用Ulysses第一次和第二次跨极飞行的观测发现,归一化到1 AU的太阳风动量流密度除了在10°~30°的纬度范围内略低以外几乎不变.根据这一结论,结合已经得到的密度数据,就可以得到日冕和太阳风的速度.将上面的模型应用于1918卡林顿自转周稳态太阳风的研究,结果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观测基本相符,但是与观测相比较低速高密度区偏大,因此密度模型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787.
阐述利用太阳源法测量遥测系统品质因数G/T的原理,提出可用于工程实际的实现方法,重点对太阳流量密度、K1因子、K2因子等参数进行分析,给出工程应用计算方法。最后,以某遥测系统为例,给出了采用太阳源法和信标塔法的测量值,并对测试结果进行比对分析。实测结果分析表明,太阳源法测得的G/T重复测试精度小于0.4 dB,与信标塔法测试结果相差小于0.6 dB。因此,太阳源法合理可行,可广泛应用于遥测系统指标测试。  相似文献   
788.
统计分析了GOES卫星测量得到的E > 2MeV能道电子通量与地磁Ap指数及太阳风数据的关系, 构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BF的神经网络模型框架, 对GOES-12卫星所处的地球同步轨道高能电子通量进行提前1天的预报, 其对2008-2010年数据预测的效果较好. 另外, 发现在GOES-12卫星观测的E >2MeV能道高能电子达到108 cm-2·d-1·sr-1以上时, FY-2D卫星的测量数据同时达到108 cm-2·d-1·sr-1以上的比例达到90%左右. 通过对FY-2D卫星E >2MeV能道电子通量与GOES卫星E>2MeV电子通量的相关性分析, 建立了FY-2D卫星高能电子预报模型, 预报结果与实测通量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789.
通过对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生成的数据进行傅里叶变换, 得到了从年、十年、 百年、千年、万年到十万年时间尺度的周期, 发现这些周期具有后者是前者10n 倍的特殊倍乘关系. 如果将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的年时间尺度最显 著的周期4.96488a设为单位时间步长代入行星会合指数方程, 则可得到稳定 的2400年周期. 在此基础上由2400年周期振幅的差异性又构成了更长时间尺度的 10万年和40~41万年太阳轨道运动特征周期. 这对于揭示太阳轨道运动与太 阳活动的关系, 以及探讨气候千年尺度和轨道周期变化规律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90.
WIND飞船在2010年11月15日观测到两个临近的脉冲型太阳能量电子事件, 这两个事件在1AU处呈现出不同类型的通量-时间曲线. 事件一的通量表现出快速上升及快速下降的特性; 事件二则表现为缓慢上升, 更缓慢下降, 事件二的持续时间是事件一的5~17倍. 以往的解释认为事 件二中的电子在行星际受到了更强的散射. 本文引入等腰三角形的释放函数并 求解电报方程, 利用得到的解对1AU处的观测进行拟合. 根据最佳拟合结果 反推两事件在太阳上的释放函数和在行星际传播的平均自由程, 发现造成两事 件在1AU处能谱和通量-时间曲线形状不同的原因是太阳上电子 加速过程的不同而非行星际散射. 结合SOHO卫星的白光观测, 发现两事件可能 与一个CME (日冕物质抛射)相关, 并进一步推测了这两个太阳电子事件可能 的加速图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