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21篇
航空   153篇
航天技术   33篇
综合类   18篇
航天   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221.
以涡轮螺旋桨飞机的排气系统/短舱为研究对象,构建了机翼/机身/螺旋桨一体的发动机短舱仿真物理模型,采用多参考坐标系(MRF)法对螺旋桨滑流进行了模拟,并探究了不同排气管长度下发动机舱内的流动和换热情况。结果表明:在研究参数范围内,随排气管混合管段长度增加,在无滑流状态下,排气管中间环缝的引射流量上升18.3%,排气管末端环缝引射流量上升0.27 kg/s;在有滑流状态下,中间环缝引射流量保持在0.174 kg/s左右基本不变,末端环缝引射流量相对增加了35.8%,混合管段长度变化对末端环缝引射影响较大。排气管外管温度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滑流引入后,表面平均温度下降15 K,降幅4%;混合管段壁面温度受引射出口回流区和高温排气影响略有升高。  相似文献   
222.
CRGT循环燃气轮机性能仿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VC和MATLAB混合编程方法,进行了不同循环燃气轮机的变工况性能分析.其中,采用修正工程算法编制了工质热力性质计算程序,采用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法建立了压气机和涡轮部件特性计算模型,采用模块化建模方法建立了简单循环、蒸汽回注(STIG)循环和化学回热(CRGT)循环性能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在保持燃机几何结构和设计功率不变的条件下,STIG循环和CRGT循环均能降低燃气初温和提高循环热效率.其中,简单循环的热效率为35.16%,STIG循环的热效率可达到45%,CRGT循环的热效率可达到52.8%;为了进一步提高该型燃机的应用潜力和使用范围,可以将该型CRGT循环燃气轮机用于海水淡化应用中.   相似文献   
223.
反向旋转盘腔内部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反向旋转盘腔系统内部流动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已有文献中的实验结果对比表明,采用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是准确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反向旋转盘腔内流动结构较为复杂,转速比对流动结构有重要影响.根据流动结构特点研究了旋转雷诺数和转速比对盘腔内压力分布以及转盘壁面摩擦力矩的影响,旋转雷诺数越大,盘腔内的压力越低,转盘壁面的摩擦力矩越大.反向同速旋转有助于增大盘腔内的压力,但与其他转速比相比其摩擦力矩最大.   相似文献   
224.
多舱段载人航天器氧分压控制仿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确保乘员安全性,载人航天器需通过氧分压控制系统将密封舱内的氧分压控制在指标范围内.提出了一种两舱段载人航天器密封舱氧分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包括密封舱体、乘员、供氧组件、舱间通风(IMV)等多个子模块.通过与相关试验数据进行对比,证明了数学模型的准确性.针对由两个容积为60 m3密封舱组成的组合体,利用该模型分析了乘员驻留位置、舱间通风量、氧分压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舱间通风量为0.5 m3/min 且6人驻留在氧分压非主控舱时,两舱氧分压上限差别达到2.2 kPa.两舱氧分压差别会随着舱间通风量的增加而减小.单舱监测模式和两舱监测模式对两舱氧分压影响并不显著,当舱间通风量超过1.5 m3/min时,两种控制模式的氧分压控制效果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225.
为保证航天员在轨生活健康,避免密封舱内结露,对载人航天器密封舱内空气除湿进行了理论研究:针对载人航天器地面封舱前干空气置换,建立了相对湿度估算模型;对航天器在轨采用冷凝干燥装置主动除湿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密封舱内空气湿度平衡方程,推导出冷凝干燥风机风量估算模型。相对湿度估算模型及风机风量估算模型可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6.
高维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的建模方法及动力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弥补有限元方法预测含局部非线性的双转子系统动力特性的不足,借助有限元软件和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建立了高维双转子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模型,随后利用Newmark算法思想提出了一种隐式时域求解该问题的方法,该方法的求解效率主要取决于非线性力处的自由度个数.在考虑挤压油膜阻尼器非线性力和中介轴承非线性力的基础上,研究了双不平衡激励作用下的反向旋转双转子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响应特性.研究表明:系统响应中除内、外转子自转频率外,出现了2个自转频率的组合频率;随中介轴承径向游隙的增加,系统转速分岔图中出现了分岔和混沌现象,且临界转速略有下降;系统轴心轨迹呈花瓣状,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27.
吸入式空冷汽轮发电机气体运动流场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空冷汽轮发电机的冷却效果,改变原压入式空冷汽轮发电机通风方式,空气由定子风道和转子风道进口进入,由吸入式风扇排出,消除了原压入式汽轮发电机由于风扇进风而带来的风道进口温度升高以及转子风道的热风进入定子风道造成定子风道进风口温度增加,改善了冷却效果.采用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吸入式空冷汽轮发电机风道气体运动流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吸入式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风道进口风速一般为10.0~90.0m/s,和压入式空冷汽轮发电机转子风道进口风速基本相同;距汽端近1.0m范围内,定子风道风速一般为8.0~18.0m/s,距汽端1.5~3.0m范围内,定子风道中风速仅为3.0~5.0m/s,为了使定子得到均匀冷却,将前15个风道间距增加至80.0mm,后25个风道间距减小至45.0mm,可在总风道数目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改善冷却效果.  相似文献   
228.
某型发动机滑油通风节流嘴流量-阻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某型发动机后轴承腔采用了节流通风设计,通风腔节流嘴的阻力特性是发动机验证机试车选择首装节流嘴及后续调试的重要依据。对该型发动机可能使用的8种尺寸的节流嘴进行了阻力-流量特性试验,试验中模拟了发动机轴承腔中的油气混合流体介质。同时根据空气动力学原理,给出了估算发动机节流嘴壅塞状态下质量流量和体积流量的公式,并据此给出了在工程计算中初步估算所需节流嘴通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229.
对于精密轴系径向回转误差的测量,在反向误差分离测量方法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采样间隔、测球参数、测球安装偏心、测头安装位置、测头半径和测力等与测量精度有关的几个主要参数,提出了实现反向转位的一种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误差数据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230.
双旋流燃烧室主燃区流动特性PIV测量和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军  宋文艳  肖隐利  李建平  陈亮 《推进技术》2014,35(12):1679-1686
针对采用斜切径向双级旋流器的环形燃烧室单头部矩形模型,利用非接触式测量方法粒子成像测速仪(PIV)测量了主燃区的300K冷态速度场。采用Realizableκ-?湍流模型和稳态层流火焰面燃烧模型对燃烧室的冷流和燃烧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到燃烧室流场的速度分布和流场结构,并与试验测量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瞬态流场结构变化剧烈,旋流和主燃射流的边界形成大量小尺度漩涡结构,回流区具有强烈的搅拌作用,回流区下游滞止点位置是随机变化的;反向旋流器比同向旋流器产生的回流区尺寸更小,燃烧状态的回流区尺寸比冷流的小,但主要受火焰筒壁面和主燃射流的约束;外旋流在距离头部5mm距离内控制内旋流,保持旋向相同;燃烧增大主燃射流穿透深度,改变流场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