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39篇
航空   32篇
航天技术   37篇
综合类   4篇
航天   7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91.
氢镍蓄电池寿命影响分析及在轨充电控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杜红  刘震  曹俊  崔波 《航天器工程》2011,20(1):88-94
介绍了氢镍蓄电池空间应用寿命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情况.在此基础上,针对影响氢镍蓄电池在轨寿命的因素,对氢镍蓄电池充电管理的研究和工程实践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我国氢镍蓄电池空间应用技术的提高和可靠性增长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2.
四十年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空间交会对接问世至今,已经有40年历史,在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约300多次。文章首先从技术发展角度分析研究40年来交会对接过去和现在的技术水平、空间活动典型事例;其次讨论在轨服务技术和分析常用7种交会对接敏感器的总体性能,并作相互比较;最后讨论未来交会对接技术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3.
梁捷  陈力 《航空学报》2013,34(4):970-978
 讨论了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在轨捕获目标卫星过程的碰撞动力学建模,以及捕获操作结束后空间机器人与卫星混合体的稳定控制问题。首先采用多刚体动力学建模方法并结合空间机器人捕获目标卫星过程中的碰撞动力学特性,建立了漂浮基空间机器人在轨捕获漂浮卫星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完成捕获操作后空间机器人与目标卫星混合体关节的运动速度。然后针对卫星及空间机器人系统惯性参数均是未知的复杂情况,应用上述模型、神经网络控制理论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空间机器人与卫星混合体在捕获过程碰撞冲击影响下稳定运动的高斯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控制方案,以达到对捕获卫星的有效控制。此外,高斯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控制方案具有不需要测量和反馈载体位置、移动速度与加速度的显著优点。系统数值仿真证实了上述控制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4.
空间在轨服务技术发展综述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43  
崔乃刚  王平  郭继峰  程兴 《宇航学报》2007,28(4):805-811
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空间在轨服务技术成为了一个新的、独立的研究方向,传统的、以航天飞机为代表的空间在轨服务成为了今后这个方向的发展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空间自主在轨服务技术,它以成本低、风险小、隐蔽性高、军事利用价值强等特点,成为了未来空间技术新的研究热点。介绍了空间在轨服务技术的概念、任务和研究现状,分析了其发展趋势和关键技术,并着重分析了空间自主在轨服务中的自主控制技术。  相似文献   
95.
Petri网可用于分解装配序列规划中的关系表达与推理,对于零部件数量大的航空发动机,通过求解Petri网可达集搜索目标分解装配序列的方法是NP难度的。基于装配Petri网与分解Pe试网互逆的观点,分剐采用启发式搜索算法和优先级调度算法求解搜索最小可分解和最大可装配变迁集,然后构造最简Petri子网达到降低搜索难度的目的。并将分解装配序列规划算法用于发动机零部件跟踪控制过程中,达到降低和防止维修差错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
仿生壁虎微纳米黏附阵列的空间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仿生壁虎微纳米黏附阵列作为在轨服务时的捕获载荷,可为在轨对接提供一种新型模式。文章介绍了在轨对接技术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仿生壁虎微纳米黏附阵列的作用原理及研究动态,并分析了其空间应用领域,以及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97.
陈奥  解永春  王勇  李林峰 《航空学报》2021,42(11):525045-525045
在轨加注是一种典型的在轨服务操作,它对于降低空间运输成本和任务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视觉感知系统可以感知操作任务周围环境并提供给控制系统。目前在轨加注依赖于人,在人员监控下完成或通过遥操作完成,缺乏自主性。本文围绕未来高自主性的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在轨加注方法,对基于深度学习的视觉感知方法展开了研究,针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对相似实例的检测存在精确率低、对光照变化敏感等缺点,提出了基于深度图推理的卫星背板部件检测方法。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检测复杂形状的目标,不依赖于手工设计的特征;提高了复杂光照环境下部件的检测正确率;可以有效区分外形相似的不同部件;其有效性在数学仿真和物理仿真中均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98.
基于无源性理论分析机器人时延双向遥操作不稳定的原因.为保证系统稳定,提出一个结合Smith预测控制与在线修正环境参数的控制策略.针对机器人接触性操作任务中环境模型参数的辨识,通过拉弹簧试验给出了在线辨识方法,并对提出控制策略的稳定性和透明性进行仿真分析.完成了机器人在时延条件下拉弹簧遥操作试验,结果表明在结构化环境中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提供操作者较好的透明性.  相似文献   
99.
随着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任务的不断推进,空间无损检测技术成为确保飞行器长期在轨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由于空间环境条件与地面差异大,以及特殊的活动限制,使空间采用的无损检测方法与技术要求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苏联等航天先进大国就开始探索在空间实施无损检测的必要性及可行方法,并开发了一些检测装置。文章对空间无损检测技术的发展状况和应用情况进行论述,并对未来技术发展方向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00.
为了确保小推力量级电推进器在轨工作的有效性,提出了一种基于MME/KF(Minimum Model Error/Kalman Filter)的电推进器推力在轨标定算法。该算法对推力标定过程为:首先使用飞轮产生一个已知的周期性力矩作用于卫星上,同时姿态控制器发送指令给电推进器来保持卫星的稳定;然后将陀螺仪数据代入MME算法中估计出卫星的角加速度,并利用KF算法实现电推进器在轨标定;最后进行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在常规推力下可以提高在轨标定精度,并且可以实现小推力条件下的在轨标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