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6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31篇
航空   295篇
航天技术   146篇
综合类   60篇
航天   5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Modern techniques for planetary defense from comets and asteroids involve the deflection of the bolide via kinetic, gravitational, ablative, or radiative means. While potentially effective, none of these methods are capable of operating in a terminal interdiction mode wherethe threat is discovered with little time prior to impact. We present a practical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planetary defense which enables extremely short interdiction time scales, but can also operate within longer time scales and can be effective for extremely large threats. Called PI (“Pulverize It”), the method makes use of an array of hypervelocity penetrators which uses the kinetic energy of the asteroid or comet to disrupt it. In the terminal interdiction mode, the fragments of maximum 10 m diameter disperse laterally as they continue towards the Earth, and then enter the Earth’s atmosphere where they burn up as a series of airburst events which spatially and temporally de-correlate the energy of the original parent bolide for any arbitrary observer on the ground in the form of acoustical shockwaves and optical pulses. We show that terminal interdiction modes ranging from 2 minutes prior to impact for 20-meter class bolides (such as the Chelyabinsk asteroid), 1 day prior to impact for 100 m-class asteroids, 10 days prior to impact for Apophis-class asteroids (370 m), and even 60 days prior to impact for 1 km-class threats are all possible, though longer warning times are always preferred. Using only technologies readily available today, the PI method allows for a cost-effective and practical roadmap towards robust planetary defense capability.  相似文献   
552.
基于统计优先级的多址接入协议(SPMA, Statistical Priority-based Multiple Access protocol)应用于机  相似文献   
553.
针对Lightcuts算法在面对大规模复杂光源时计算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自适应剖分的Lightcuts多光源聚类算法。该算法采用二叉树森林代替传统Lightcuts算法中的二叉树,并提出自适应的视景体划分方法对三维场景进行剖分,通过构建包含"簇-光源"对的列表,快速剔除与当前渲染点无关的光源,同时利用空间聚类的相似性减少"光源割"搜索过程中的重复计算。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文章提出的算法在"光源割"计算阶段能够将搜索步数平均减少30.71%~42.09%,绘制时间平均缩短28.35%~34.84%,有效地加快了Lightcuts算法的计算速度,提高了多光源三维场景的绘制效率。  相似文献   
554.
隐身武器装备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雷达的检测与跟踪性能构成了严峻的威胁。首先,分析了隐身目标检测与跟踪中存在的一些关键问题;然后,对高机动隐身目标、多隐身目标、机载高脉冲重复频率雷达的多隐身目标等检测与跟踪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55.
对于无人水下航行器来说,SINS/DVL组合导航是其主要导航方式,由于DVL自身作用距离的限制,虽然它可以在水跟踪模式下工作,但洋流速度作为其测量误差会导致SINS/DVL组合导航性能下降甚至失败.针对上述问题,基于有向图切换方法,设置洋流速度模型群,利用所设置的模型群切换策略对子模型群进行激活和终止,通过变结构多模型...  相似文献   
556.
翼型气动优化设计问题多极值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识翼型气动外形优化问题设计空间的多极值特性,有助于人们在翼型设计阶段选择合理的优化算法,提高优化效率、缩短设计周期。研究RAE2822 翼型在优化减阻过程中设计空间的多极值特性,采用ADODGcase2算例,使用自由变形方法(FFD)对翼型进行参数化,通过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对翼型加入初始扰动;使用基于梯度的优化算法对经过不同扰动后的翼型进行优化,并将优化结果与全局优化算法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ADODGcase2可能是一个单峰值气动设计问题,梯度算法能够得到相对满意的最优解,并且具有更高的优化效率;在给定面积约束的条件下,对于翼型跨声速单点减阻优化问题,设计空间很可能是单峰值的,可直接使用梯度优化算法。  相似文献   
557.
近地轨道的双星编队通常设计具有自稳定性的编队构型参数初值,通过保持编队构型参数形成长期稳定的相对周期运动。针对编队中卫星数量增多产生的相对运动耦合问题,提出了基于Hill坐标和三角函数公式的多星相对运动分析方法。基于SAR载荷测量基线定义,结合多星编队构型参数的相对运动特性,提出了编队构型参数的设计方法,能够实现多星编队的最大有效基线组合。通过分析J2项摄动和大气阻力摄动的长期影响,研究了异构多星编队的相对运动衍化规律,提出了主从形式的脉冲偏置控制,能够有效保持针对异构多星编队设计的编队构型。通过面质比异构的四星编队控制仿真,验证了脉冲偏置控制形式下异构多星编队构型保持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58.
朱铁林  王平  杨晨 《遥测遥控》2021,42(1):7-12
针对无人机协同任务测控传输的多机接入问题,提出基于分布式任务分配模型的高动态SC-FDMA技术.通过将贪婪原则、信道动态分配机制和多用户接入技术结合,利用集中映射方式设计子信道数目可调的映射规则,配置各无人机节点所占用子载波数目.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FDMA、CDMA、TDMA、OFDMA等相比,基于SC-FDMA设计...  相似文献   
559.
多支路并联流体回路热控技术在载人航天器上获得了广泛应用。外热流、重力场和管路阻力特性等因素会影响流阻,进而影响流量分配和散热能力,这可能会造成工质冻结并引起回路失效,威胁航天器安全,因此亟需针对影响流量分配因素开展分析。基于梦天实验舱6条并联流体回路建立简化模型,分别研究外热流、重力场和管路阻力特性对流量分配的影响,发现辐射散热带来的工质物性变化会导致各支路流量分配不均,外热流变化带来的回路散热量增加,以及重力场存在会加剧流量分配不均匀性。另外,回路在设计和运行时都要避免工质温度进入黏度剧烈变化区域,否则各支路流量容易受外部环境变化影响而发生较大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