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篇
航空   66篇
航天技术   19篇
综合类   20篇
航天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订单式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是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介绍两种订单式教学模式的形式,探讨了订单式教学模式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办法,以期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开展发挥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62.
A more flexible policy basis from which to manage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 is desirable. As one contribution, we note that synergies between space exploration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our habitat exist, and that protecting life on Earth requires similar concepts and information as investigations of life beyond the Earth, including the expansion of human presence in space. Instrumentation and data handling to observe both planetary objects and planet Earth are based on similar techniques. Moreover, while planetary surface operations are conducted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the technology to probe the surface and subsurface of both the Earth and other planets requires similar tools, such as radar, seismometers, and drilling devices. The Earth observation community has developed some exemplary tools and has featured successfu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 data handling and sharing that could be equally well applied to robotic planetary exploration. Here we propose a network involving both communities that will enable the interchange of scientific insight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olicie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ose tools can provide a vital forum through which the management of this planet can be assisted, and in which a new bridge between the Earth-centric and space-centric communities can be built.  相似文献   
63.
航空维修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才培养模式是制约高等教育发展和提高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之一,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目前航空维修人才紧缺难题,分析了我国航空维修人才的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对于航空航天技术人才培养特色及所取得的经验,提出航空维修人才培养模式,以推进厂校、国际合作办学,深化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64.
多UCAV协同航路规划算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多UCAV协同航路规划问题,将协同进化理论与扩展Voronoi图模型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扩展Voronoi图模型与协同进化算法的多UCAV协同航路规划方法。该方法通过协同进化理论的合作机制实现了规划航路的空域协同,通过采用层次分解策略实现了规划航路的时域协同,并且对染色体设计、个体适应度以及进化操作等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5.
文章针对航天国际合作项目的发展趋势,对其管理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新模式对项目计划和风险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对航天国际合作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进度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关联性进行了描述,提出基于风险管理的进度管理体系结构和将风险纳入计划管理体系的工作流程,并给出航天国际合作项目进度管理的有效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6.
李国彦  张有光  廖芒 《航空学报》2012,33(9):1688-1696
理想的混合协同传输系统中,所有的中继节点都参与译码,将带来计算复杂度的提高、节点资源消耗的增加以及信息传输时延的增大。针对多节点的协同无线传输网络,提出了一种基于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 QoS)的自适应混合协同传输方法,并进行了性能分析,给出了系统误码率(Symbol Error Rate, SER)及中断概率的闭合表达式。该方法根据目的节点的QoS需求以及中继节点的信噪比(SNR)门限,动态地调整中继节点的传输模式,能够减小系统能耗,延长节点使用寿命。数值及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中继节点信噪比门限的混合协同传输能够以较低的实现复杂度获得与理想的混合协同传输相近的性能,理论的性能分析结果与实际仿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67.
视觉系统是空间机械臂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机械臂除开环控制外的所有工作模式都不能离开视觉系统的引导和辅助而独立实现。文章以建立满足空间机械臂实际应用需求的视觉系统为目标,提出通过分布在不同空间位置的多个相机的协同工作扩展并增强视觉系统的监视和测量能力,并从系统组成、工作模式、测量方式等多方面完成空间机械臂视觉系统方案设计。仿真试验结果表明,目标三维位姿的测量误差与视觉标记点检测结果的误差近似成线性关系,视觉标记点检测的准确性对目标位姿测量的精度具有重要影响。室内环境试验结果表明,在视觉系统的引导下机械臂能够自主完成对目标的定位和捕获,视觉系统满足空间机械臂大范围运动和精准操作任务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68.
飞行器集群协同定位与导航对抗技术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动平台飞行器集群为对象,剖析集群协同定位与导航对抗技术内涵,分析技术现状,提炼技术难点,展望技术发展趋势,为未来中国飞行器集群自主时空基准体系构建及导航对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9.
启发式多无人机协同路网持续监视轨迹规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通  黄攀峰  董刚奇 《航空学报》2020,41(z1):723753-723753
研究了旋翼无人机组在路网环境下的协同持续监视问题。基于最优化原理定义了路网持续监视问题。通过简化路网离散过程、考虑传感器识别准确度、引入不确定度度量,提出面向事件的路网持续监视问题建模方法。针对路网持续监视轨迹规划问题的特殊性,设计了一种启发式多无人机协同轨迹规划算法。通过理论分析和仿真对比,表明了算法的可行性、准确性和通用性。所提算法作为对当前路网巡逻方法的扩充,不仅可解决实际路网移动持续监视任务,也为基于图模型的持续数据采集、连续覆盖等任务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0.
声学传感器节点之间的合作面临声学信道故障、声学信号的长传播延迟、有限带宽和连接丢失等挑战,成为水下探索和海底监测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在节点合作中,可以利用合作通信博弈改善节点之间的合作问题。首先,介绍了水下声传感器网络中影响合作的各种因素,围绕水下通信的可靠性、能耗性、安全性等方面,提出水下合作的分类,并且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用于水下声传感器网络的各种合作技术;其次,通过回顾博弈论在节点相互合作中的应用,分析了不同的合作博弈方法,比较了它们在不同指标上的性能;最后,介绍了水下声传感器网络的开放性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