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2篇
航空   12篇
航天技术   4篇
航天   1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壁温比对圆截面隔离段激波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范周琴  何粲  肖保国 《推进技术》2019,40(8):1720-1726
为明晰壁温比对圆截面隔离段激波串的影响,采用RANS方法对圆截面隔离段进行三维数值计算,发现冷壁条件下,壁温比升高将导致隔离段抗反压能力减弱。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壁温比对边界层的影响,发现边界层主要通过剪切应力和亚声速流层携带的流体惯性的综合作用来抵抗反压,其中剪切应力与压升作用一致,而亚声速流层携带的流体惯性与压升作用相反。考虑壁温比影响,对经典Waltrup激波串预测公式进行修正,修正后公式可以动态反映壁温比变化导致的激波串长度改变,有助于隔离段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介绍背压加载装置在K8、JL8飞机收放作动筒耐久循环试验中的应用。该背压加载装置具有结构简单、试验成本低的特点,而且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能给作动筒加恒定载荷。  相似文献   
13.
陈军  白菡尘 《推进技术》2022,43(4):32-40
为了获得气流的掺混效果与引射过程总体性能的关系,研究了轴对称引射流场中圆形和环形喷管的掺混程度及其对引射比和气流抵抗反压能力的影响。以一次流动量覆盖整个横截面位置为分界截面,将引射流场中的掺混分为上游掺混和下游掺混两个过程。研究表明,气流的引射效果以及抵抗反压能力几乎不受下游掺混过程掺混程度影响,而是由分界截面的掺混程度决定。上游掺混过程决定了分界截面的掺混程度,对引射过程的引射比以及抵抗反压能力有明显影响,分界截面位置的掺混程度越高,被引射的二次流流量越大,抵抗反压能力越弱。对于RBCC发动机引射模态,引射比和抵抗反压能力指标相互矛盾,不应以引射比为唯一目标。  相似文献   
14.
根据复杂武器系统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系统性原则、完整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了某复杂武器系统健康指标体系;分析了基本BP神经网络的优点及BP算法的缺陷,研究了一种改进的BP算法;建立了某复杂武器系统健康管理BP神经网络结构;对某复杂武器系统健康状态进行了评估,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徐国武  李齐  周伟江 《宇航学报》2018,39(9):953-959
为便于火星着陆器抛背罩安全性仿真,针对火星着陆器简化外形开展了背罩分离的定常数值计算,分析了着陆平台与背罩之间的气动效应,获得了着陆平台与背罩的轴向力系数随分离间距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初始分离瞬间,由于着陆平台嵌入背罩内部,它们之间的压力接近驻点压力,随着分离间距的增加,背罩与着陆平台之间的压力逐渐由接近驻点压力慢慢过渡到接近底部绕流压力,至分离间距为0.1倍大底直径后,背罩一直处于着陆平台的底部绕流区。分离间距为0~0.06倍大底直径时,背罩的轴向力系数大于着陆平台,容易分离;分离间距为0.06~6倍大底直径时,着陆平台的轴向力系数大于背罩,存在分离后重新结合并发生碰撞的危险,且在分离间距为1倍大底直径时,着陆平台与背罩之间由于回流作用而产生的吸力达到峰值,此时发生碰撞的危险系数最大;分离间距超过6倍大底直径后,背罩的轴向力系数再次超越着陆平台,可以确保抛背罩安全分离。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the prevalence of subjective fatigue in young healthy males during 14 days of 6° head-down bed rest (HDBR) by using a multidimensional questionnaire. Forty-one subjects completed the Subjective Fatigue Scale questionnaire to assess the fatigue-related complaints and symptoms. The questionnaire is composed of three sections, with 10 items each. The sections measured drowsiness and dullness (Section 1), difficulty in concentration (Section 2), and the projection of physical disintegration (Section 3). The subjects answered simple questions between 1400 and 1700 on 6 measurement days before and during the HDBR period. The prevalence rate of low back pain was markedly high (80.5%) on the second day and more than 50%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HDBR period, and any complaints related to either a lack of sleep or a deterioration in the quality of sleep continued until the end of the HDBR period. Our findings may be useful in developing preventive strategies against physical and mental fatigue associated with prolonged HDBR, horizontal bed rest, and microgravity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7.
刁兆师  单家元 《宇航学报》2014,35(7):818-826
针对制导武器需要攻击角度控制的要求及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对制导效果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补偿、具有末端攻击角约束的反演递推制导律。首先结合反馈线性化技术,利用本文推广的积分反演定理设计了二阶子系统的虚拟控制律;然后进一步应用反演递推方法推导了考虑自动驾驶仪动态特性的含攻击角约束的制导律,并通过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详细地证明了该制导律对于视线角和视线角速率的指数收敛特性。在实例应用仿真中,给出了该制导律的具体实现方法,比较了该制导律与其他制导律的制导性能,检验了该制导律对不同作战任务的制导效果。仿真结果表明,该制导律具有良好的性能和工程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高超声速进气道隔离段反压的前传模式及最大工作反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均匀来流和有斜波入射(非均匀)情况下隔离段内流动进行了数值分析,发现反压增加首先在隔离段出口形成激波串,出口压力不断增加,而隔离段内流动没有变化;进一步增加反压,直到隔离段出口附面层开始分离时,激波串开始往隔离段内移动,壁面压力自激波串第一道激波位置开始逐渐增加;反压继续增加,激波串在隔离段内不断地向前移动。分析了隔离段内激波串的流动特征,发现激波串是由系列“斜激波 附面层分离 加速降压”流动组合而成,激波串后的流动为掺混流动(掺混区)。提出了最大工作反压的概念,当反压等于最大工作反压时,激波串位于隔离段出口,波后附面层开始分离,反压的任何增加,激波串就会往隔离段内移动;当反压小于或等于最大工作反压时,隔离段出口为超声速流动。研究还发现最大工作反压比由零反压时隔离段出口平均马赫数唯一确定,马赫数越大,最大工作反压比越大。最大工作反压比数值可用D.E.Nestler的拟合式来计算。  相似文献   
19.
针对热考核用高温燃气流风洞运行过程中的非稳态过程开展研究,采用风洞实验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风洞整体起动、扩压器背压抬升、关机三种过程中喷管、实验舱和扩压器内瞬态流动特性。实验结果揭示了燃气风洞诸多有趣的瞬态现象,且披露了一手实验数据。而通过数值计算能较好地复现上述瞬态现象;借助数值计算能合理地解释试验现象产生的原因;还能捕捉实验中无法观测到的现象;此外还评估了该风洞扩压器的抗反压裕度在10kPa以上。因此,数值方法是研究大型燃气风洞瞬态流动特性最重要的辅助手段。该研究可为类似风洞运行调试提供借鉴,并为风洞实际运行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背压脉动作用下旋转冲压转子进气道流场激励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获取外界激励作用下旋转冲压转子进气道流场激励特性及性能的变化规律,对旋转冲压转子进气道背压脉动时压缩进气道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数值仿真,分析了背压脉动时不同脉动频率、不同脉动幅值条件下旋转冲压转子进气道流场的激励特性及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背压脉动对旋转冲压转子进气道流场的激励特性及性能具有显著的影响.旋转冲压转子进气道流场激励的非线性特征随着背压脉动频率的增加而增强,却随着背压脉动幅值的增加而减弱.旋转冲压转子进气道性能的稳定性随着背压脉动频率和幅值的减小而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