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8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505篇
航空   437篇
航天技术   996篇
综合类   63篇
航天   227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9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18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79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84篇
  2009年   186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90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88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5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4 毫秒
191.
信标监视是这样一种设想:当航天器需要与地面相互作用时,为其提供通知地面的一种简单途径。历来,航天器必须向地面操作人员发送大量的系统状态数据,这就需要可靠的通信链路、冗长的数传时间和复杂的数据接收与检测设备。操作专家必须监视和分析这些数据,并确定何需与航天器进行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将来,许多航天器都有分析自身状态数据的智能,因而确定地面与航天器之间何时需进行相互作用的任务将转移给航天器。信标监视方案不  相似文献   
192.
我国航天器用的降落伞研究机构于1959年开始组建,最初,以回收探空火箭为目标,后来相继研制成功各种类型的回收降落伞系统,为我国火箭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文中概述了我力顺降落伞技术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3.
张柏楠  戚发轫  邢涛  刘洋  王为 《航空学报》2020,41(7):23967-023967
载人航天器具有系统规模大、技术难度高、单件小批量、无法通过多次飞行持续完善设计、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当前载人航天器研制中仍存在着参数化和模型化程度不高、基于模型的系统综合仿真验证不足、研制各环节缺乏数字化集成等问题,传统基于文本的系统工程方法已无法满足研制需求,亟需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方法。本文针对载人航天器的研制现状和应用需求,提出了面向载人航天器全生命周期的模型体系,定义了需求模型、功能模型、产品模型、工程模型、制造模型、实做模型等六类模型,提出了基于模型的研制流程,包含系统设计闭环验证、产品设计闭环验证、实做产品闭环验证3个验证环节,并深入探索了各研制环节中不同模型间的传递与关联关系。以某型号载人航天器为应用基础,系统地验证了提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4.
圆形太阳翼发展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航天器工程》2015,(6):116-122
圆形太阳翼是在航天器大收纳比的新需求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柔性太阳翼,在国外航天器上已广泛应用。文章论述了圆形太阳翼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它的组成和工作原理以及由UltraFlex太阳翼到MegaFlex太阳翼的发展历程和制约因素,阐述了圆形太阳翼不同于其他类型太阳翼的优点,包括结构紧凑、高功率质量比、高展开刚度、低转动惯量、地面展开试验简单、扩展性好等;同时结合两种圆形太阳翼的优缺点,给出了它们的适用范围和场合。最后结合国内现有技术基础,提出了发展建议,可为国内圆形太阳翼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5.
以综合电子技术构筑航天器智能化的坦途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航天器工程》2015,(6):1-6
未来航天任务要求航天器具备在轨智能处理的能力,而综合电子系统是航天器智能化的中心。一种为未来智能化应用开发的航天器综合电子系统,将传统的遥控、遥测和数据管理功能集成为一个简便易用的标准服务功能包,同时在具有统一信息网络服务的通信能力,以及支持分布并行计算、模块化扩展升级、系统重构的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等,为在轨智能处理建立了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利用这些基础结构,应用过程可以专注于航天器智能处理的实现,从而完成各种复杂任务。  相似文献   
196.
"质谱分析与检漏技术及真空校准技术"学术交流会中国真空学会质谱分析与检漏专委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真空校准专委会拟定于2009年5月底在安徽合肥举行第15届/第10届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197.
《国际太空》2009,(4):12-12
该合同的价值约为410万美元,主要任务是为空军研究实验室开发坚固耐用的抗辐射加固无线航天器总线,合同期为21个月。航天器数据总线为航天器设备与载荷之间提供了一个电子接口。诺格公司表示,该创新项目将重新定义未来的航天器,由于减少了大量的连接工作,并降低了由集成大量铜束线带来的复杂性,无线技术将允许建造周期更短、成本更低、质量更轻的航天器。  相似文献   
198.
"701"是一个神秘单位的名字。就像电视连续剧《暗算》里的701所是一个严格保密的研究所一样,航天701所也是一个密级很高的专业研究所,只不过它的研究内容不是破译密码,而是破译空气对于航天器的秘密作用。1956年12月,这个秘密基地在北京西南郊的西山脚下、牤牛河畔诞生,它标志着中国航天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9.
□□中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这一年的10月8日,中国第1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从此登上历史舞台。1968年2月20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成立,使中国空间事业从此进入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领导地开展航天器研制工作的时期。1中国航天器摇篮1970年4月24日,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顺利飞向太空,吹响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号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见图1)是国家为发展空间技术专门组建的科研机构,首任院长是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过40年的发展,该院…  相似文献   
200.
《航天器工程》2008,17(6):144-145
太空行走又称为出舱活动。狭义的太空行走指的是宇航员离开载人航天器乘员舱,只身进入太空的出舱活动。广义而言,航天员在月球和行星等其他天体上完成各种任务的过程也可以被称为太空行走。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5次太空行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