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2篇
  免费   280篇
  国内免费   187篇
航空   1006篇
航天技术   144篇
综合类   159篇
航天   29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6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32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低雷诺数下翼型分离流动抽吸控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系统研究抽吸系数和抽吸方向对抽吸效果的影响以及抽吸效益与抽吸能耗之间的关系,以NACA0012翼型表面分离流动为基准状态,在其吸力面设计了局部多孔抽吸结构,采用Roe格式和双时间步隐式算法(LUSGS),从抽吸系数、抽吸方向和抽吸能耗等方面,数值研究了低雷诺数下多孔分布式抽吸结构对流动分离的控制效果,通过边界层速度线型的变化分析了抽吸控制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翼型吸力面流动分离点附近一定区域内进行抽吸,可有效抑制流动分离,改善翼型气动性能;随着抽吸系数的增加,升阻比先是快速增长然后缓慢下降,且升阻比最大值提高了约1.3倍。抽吸控制能量消耗评估显示抽吸系数在合理范围内时,控制能耗明显小于控制效益。抽吸角度对抽吸控制有显著影响,当抽吸角度较大时,不仅翼型升阻比获得了提升,而且抽吸控制所消耗的能量也会进一步减少。这些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为流动控制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2.
数值模拟分析了高马赫数低雷诺数条件下激波边界层干扰、激波与激波相互作用、流动分离再附等流动现象的特点以及高温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分别采用量热完全气体、平衡气体、化学非平衡气体模型对升力体由于舵面偏转引起的局部流动分离情形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飞行高度、壁面温度及来流马赫数对流动分离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真实气体效应使空气在边界层内发生离解反应,边界层内温度降低,粘性减小,动能损失减小,克服逆压梯度的能力更强,从而使分离区明显减小。分离区的减小改变了分离/再附激波的位置和强度,进而对局部压力及热流分布产生重要影响;随高度增加,平衡气体较完全气体分离区相对减小量增大,平衡气体效应对流动分离/再附现象的影响越大;壁温对分离区影响较大,随壁温升高,分离区增大;随马赫数增大,分离区减小,真实气体和完全气体的差异增大,真实气体效应的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93.
一种鼻锥钝化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流动特性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前缘钝化尺度是高超声速进气道设计中的关键参数。针对一种前体锥加弯曲压缩面的高超声速轴对称进气道,选取最大尺度为3.2mm(5%唇缘半径)的几种典型鼻锥钝化半径,在马赫数Ma=6来流,及模型安装攻角为0°、4°、7°的条件下开展鼻锥钝化尺度对进气道流动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采用纹影拍摄及压力测量记录各来流条件下进气道前体流场结构及壁面压强分布,并在无攻角来流条件下利用微型扰流器进行边界层强制转捩研究。结果表明,对无攻角来流而言,即使是尺度高达3.2mm的钝化半径对进气道前体流场结构及壁面静压分布也基本没有影响。此来流条件下,几种不同鼻锥钝化半径的前体压缩面均出现小范围流动分离,而添加扰流器后该分离区均消失。钝化尺度的影响随着攻角的增加而显现,尽管不同鼻锥钝化尺度下迎风面流场及壁面压强分布几乎没有差别,但背风面随钝化尺度增大表现为边界层明显增厚、流动趋于不稳定。其中最大钝化尺度R=3.2mm的构型在4°攻角来流时背风面即出现明显的分离区,而7°攻角来流时背风面更是出现大范围流动分离、进气道背风侧不起动,并导致进气道内部壁面压强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94.
压气机来流普遍存在端区附面层扭曲问题,前期研究证实可采用叶片端区前缘边条(Leading Edge Strake Blade,LESB)技术解决,因此,进一步进行前缘边条几何影响和变工况适应性的参数化数值研究。选用折转角为60°的NACA65叶栅为例,对前缘边条高度、前伸长度以及在-5°、0°、+5°攻角下的性能进行了参数化研究,对其规律、机理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前缘边条高度、前伸长度选取存在最佳值,边条高度选取略大于来流扭曲附面层厚度为宜,而边条长度在不同工况下好坏影响各异,需折衷考虑;所设计较优方案揭示了前缘边条对端区流动的调控作用,表现出良好的变工况性能。  相似文献   
995.
刘雄  王翼  梁剑寒 《推进技术》2015,36(4):513-519
在总收缩比和内收缩比一定的前提下,对不同宽高比的侧板前掠高超声速进气道启动过程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宽高比对这类构型进气道启动性能的影响规律,对比了不同宽高比构型启动过程的差异,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流动机理。结果表明:宽高比对侧板前掠二维进气道的启动马赫数有显著影响,宽高比3.0,4.5,6.0的进气道启动马赫数分别为3.5,3.9,4.6。不同宽高比不启动状态的共同特征,是内收缩段底板附近存在大规模流动分离,分离形成的溢流主要通过前掠侧板形成溢流窗口进行横向溢流,横向溢流对分离区流场结构有重要影响。在启动过程中,宽高比通过影响不启动状态分离区的展向尺度,影响了横向溢流对分离区排移效果,从而影响了进气道的启动性能。  相似文献   
996.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5  
吴云  李应红 《航空学报》2015,36(2):381-405
等离子体流动控制是基于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的新型主动流动控制技术,具有响应时间短、激励频带宽等显著技术优势,在改善飞行器/发动机空气动力特性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成为国际上等离子体动力学与空气动力学交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鉴于此,从介质阻挡放电(DBD)、电弧放电等离子体气动激励特性,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抑制流动分离、控制附面层、控制激波与激波/附面层干扰、控制压气机与涡轮内部流动、控制管道流动和飞行控制等方面,综合评述了国际上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的研究进展情况;从创新等离子体气动激励方式,揭示等离子体气动激励与复杂流动的非定常耦合机制,突破等离子体流动控制系统关键技术等方面,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7.
<正>北京时间2014年12月18日中午12时,印度GSLV MK III重型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是该型火箭的首次发射。不过和多数新型运载火箭不同,GSLV MK III火箭的首次发射中,火箭第二级是配重,火箭最高飞行速度也只有约5千米/秒,属于典型的亚轨道飞行,因此印度空间研究组织将其称之为LVM3-X任务。LVM3-X任务还决定将未来载人飞船的返回舱作为载荷  相似文献   
998.
介绍了载人航天器不同物质间的气液分离技术,主要包括材料吸湿性和皮托管气液分离技术、离心式气液分离技术及毛细作用气液分离技术的原理、设计形式、性能,以及在载人飞船、航天飞机及"国际空间站"上的应用情况。结合中国在该领域内的研究情况,对上述3种气液分离技术进行了比较。其中:材料吸湿性气液分离技术处理量小;离心式气液分离技术要多消耗电能,且产生振动及噪声;毛细作用气液分离技术不产生振动及噪声,有一定的优势。最后,介绍了一种全新概念的气液分离技术,即溶解式气液分离技术。  相似文献   
999.
简述在M∞=7.8、Re∞=3.5×107/m气流条件下,无后掠和后掠压缩拐角及直立半圆柱前缘舵上游平板干扰区壁面压力脉动测量结果及其分离激波运动特性。  相似文献   
1000.
在语音信号频域盲分离算法中,利用短时傅里叶变换将时域卷积变换到频域乘积,从而在每个子频段上进行复数瞬时分离,降低运算量,但这会导致分离结果出现次序和幅度上的不确定性。文章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三阶累积量的频域排序算法,在每个子频段上计算信号的三阶累积量,比较其相关性来解决排序问题。仿真实验证明了该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